全国农林产业一季度成绩亮眼,科技与创新成发展主引擎
随着春日暖阳洒遍华夏大地,全国农林产业在一季度迎来了令人振奋的发展态势,各地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探索绿色生态模式等方面成绩斐然,为全年的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数据显示,一季度,长春农业稳中有进,实现“开门红”。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6%,增速与全省持平,总量占全省的33.9%。其中,种植业产值同比增长8.1%,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同比增长4.4%,增速与全省持平 。烟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9.08亿元,同比增长4.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农业产值18.74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6.49亿元,增长3.3%;牧业产值36.35亿元,增长3.6%;渔业产值6.90亿元,增长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61亿元,增长8.2% 。
在种植业方面,各地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保障粮食和蔬菜供应。榆树市泗河镇双榆村拓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卫星定位传感器和北斗导航系统,实现拖拉机自动驾驶,联合整地机埋茬、旋耕、起垄、施肥一气呵成,大幅提升春耕效率。同时,农技人员积极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油料产能稳中有增提供保障。吉阳区以“新品种+标准化”模式推动特色农业升级,一季度新增芒果、香蕉、莲雾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2300余亩,新增种植凤梨、榴莲等“新奇特优”品种67亩,引导农户改种樟树港辣椒、大茅玉米等优质农产品,带动农户增收超300万元。云南全省蔬菜产量889.38万吨、同比增长4.4%,水果产量181.78万吨、同比增长6.7%,茶叶产量4.01万吨、同比增长5% 。
畜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长春肉牛、生猪等主要畜产品产能稳步提升,一季度肉牛屠宰加工量10.415万头,同比增长63.39%。在农安的城开农投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区,每头牛都有独立电子身份识别标签,养殖人员通过电脑实时监控其健康和饮食状况,实现精准管理。烟台生猪生产扭转去年以来持续下降局面,实现由负转正,一季度生猪出栏124.0万头,增长10.1%;肉鸡养殖形势稳定,家禽出栏7171.1万只,增长8.9% 。
绿色发展理念在养殖产业中得到深入贯彻。北京通过商品有机肥补贴、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还田利用、退化耕地治理试点等举措,提升耕地质量。近10年来,北京市耕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由2014年的66.3提高到2023年的73.8,增幅约11.3% 。息烽县在贵阳市2.5万亩高标准设施蔬菜保供基地息烽园区,运用物联网环控系统、水肥一体化设施,远程控制灌溉、卷膜等操作,精准调节温湿度与光照,实现“冬保温、春避雨、夏遮阳”,智能化管理减少资源浪费和病虫害,节约水肥成本,2024年带动1602户6408人增收,累计分红1283.3万元 。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积极探索农林产业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贵州息烽县依托山地特色资源禀赋,以“标准化、绿色化、市场化”为路径,推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当地的“嘉佳益”果园采用宽行密植、Y字形树形种植,集成生草栽培、无人机植保等技术,今年预计产量10万斤,产值超100万元,并带动147户农户就业 。甘肃启动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组建10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针对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开展联合攻关,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
此外,四川的“天府菜油”品牌发展成效显著。通过科技支撑,建立油菜项目创新团队,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攻关,取得众多创新成果。同时,实施团体标准,推动油菜产业由规模优势向质量效益转变,“天府菜油”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品牌价值超100亿元,产品走出四川,远销海外 。
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模式的持续探索,全国农林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各地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绿色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