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2025年,脑机接口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改写人类生命可能性的现实技术。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展示了多位瘫痪患者通过植入N1设备重获与世界交互的能力,并公布未来计划;与此同时,中国脑机接口研究以“多点开花”的姿态加速追赶,在不同技术路线上取得“全球首例”的临床突破。脑机接口虽前景广阔,但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临床验证早期,面临诸多挑战。
Neuralink创造个体奇迹并公布未来计划
2024年夏天,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在夏季更新报告会上,用一段瘫痪患者Noland仅凭意念操控《马里奥赛车》游戏的视频,点燃了全球对脑机接口的想象。在此次发布会上,七位受试者的故事极具冲击力,他们中有四位脊髓损伤患者、三位渐冻症患者,身体虽被疾病“锁死”,却通过植入大脑的N1设备重获与世界交互的能力。全球首位N1受试者Noland,因脊髓损伤瘫痪,植入N1当天就学会用意念控制电脑光标并打破世界纪录,如今其“数字分身”能在《使命召唤》中完成复杂操作,还开始用意念学习语言和数学。脊髓损伤患者Alex失去手部功能,在N1帮助下,能通过意念控制虚拟手与家人玩游戏、操纵机器人机械臂完成抓握动作,还能用意念操作CAD软件重返工作岗位。渐冻症患者Bard失去语言能力,植入N1后可以直接用思维“敲击”键盘与孩子视频交流。这些奇迹背后是Neuralink构建的“Telepathy”系统,通过将1000根微电极植入运动皮层特定区域,捕捉大脑神经元电信号并转化为计算机指令。未来三年,Neuralink计划推出“Blindsight”帮助失明者重建视觉、“Deep”深入大脑深层区域治疗精神疾病,最终实现“全脑接口”,到2028年每个植入物将拥有超25000个通道,结合多脑区植入技术,或能真正“读取”大脑。
中国脑机接口研究多点开花
2025年被视为“中国脑机接口元年”,背后是一系列“全球首例”的临床突破。6月24日,南开大学段峰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脑机接口辅助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试验。受试者是一位67岁因脑梗死导致左侧肢体瘫痪半年的男性,传统治疗手段无效。团队采用“介入式”技术,通过血管介入将支架电极导入颅内血管壁,避免开颅风险,设备植入后患者大脑电信号经无线传输至体外计算机,转化为指令控制功能性电刺激设备,实现患肢主动运动。侵入式技术也有进展,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机构开展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前瞻性临床试验,受试者植入设备后2 - 3周训练就能用意念下象棋、玩赛车游戏,控制精度接近普通人使用触摸板水平,这证明中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此外,6月19日,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与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完成国际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无线全植入设备的临床植入,该设备通过微创手术将柔性电极阵列植入硬脑膜下,既避免开颅创伤又保持信号采集稳定性,目前已有5例相关患者完成植入,即将进入功能康复验证阶段。
脑机接口领域的资本热潮与理性态度
2024年上半年,脑机接口领域迎来资本热潮,国内融资规模突破10亿元,其中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国内介入式脑机接口最大单笔融资,Neuralink再融资6.5亿美元估值达90亿美元,博睿康、脑虎科技等企业也获得数亿元投资。然而,投资人态度趋于理性,“头部公司估值太高,第二梯队技术价值不足”成为普遍共识,他们更关注“首证”获批的可能性,认为只有通过临床验证、真正解决患者需求的技术才能长远发展。
脑机接口重构人类生命可能及面临的挑战
脑机接口本质是一场“连接”革命,重新定义大脑与外部世界交互方式,为人类突破生理限制提供全新维度。对个体而言,是“生命的第二通道”,能帮助瘫痪等患者恢复功能、重建尊严;对社会而言,是“医疗资源的一次解放”,为全球约10亿受神经退行性疾病、脊髓损伤等困扰的患者提供“功能性治愈”可能,以中国为例,若能提升相关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率,将减轻数百万家庭经济负担、优化数千万医疗资源配置;对人类文明而言,是“认知边界的第一次主动拓展”,使“意念控制”“思维上传”从科幻变为可能,Neuralink的“全脑接口”未来或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缓解神经性疼痛、增强认知能力。不过,目前无论是Neuralink的“全脑接口”还是中国的“多技术路线探索”,都处于临床验证早期阶段,面临技术挑战,如电极长期生物相容性、信号精准解码;伦理争议,如脑数据隐私保护、人机身份界定;商业化难题,如高价设备普及等,脑机接口未来要解决的是“何时能惠及更多人”的问题。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