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突破长期制约机电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国家在技术攻关层面积极布局,设立国家级研发基金,将芯片、轴承等核心技术列为重点攻克对象。这一举措旨在从根源上解决机电产品在高端化进程中的“卡脖子”难题,为产业自主可控发展筑牢根基。
在芯片领域,当前机电设备所依赖的高端芯片,尤其是用于智能控制、精密监测的芯片,国内自给率偏低。以工业自动化生产线为例,其中关键的运动控制芯片大多依赖进口,这不仅使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且供应稳定性易受国际形势影响。国家级研发基金投入后,一方面,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组建研发团队,对芯片设计、制程工艺开展深度研究。如某高校科研团队与机电制造企业携手,致力于研发适用于工业机器人的专用芯片,有望在提升机器人运算速度、控制精度的同时,降低成本30%。另一方面,支持建设本土芯片制造生产线,完善产业链,逐步实现从芯片设计到制造的全流程自主化,减少进口依赖。
轴承作为机电设备的“关节”,其性能直接影响设备的稳定性与使用寿命。我国虽为轴承生产大国,但高端轴承在材料、制造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像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所用的高精度轴承,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家级研发基金向轴承技术攻关倾斜,推动了材料创新研究。例如,科研人员通过改进稀土添加工艺,研发出新型轴承钢材料,使轴承的耐磨性能提升50%,疲劳寿命延长3倍 。同时,在制造工艺上,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加工精度从以往的微米级提升至亚微米级,大幅提高高端轴承的国产化率,满足国内机电产业对高品质轴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