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全球首单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成功发行,标志着自贸债市场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创新型金融工具的落地,不仅丰富了人民币离岸资产池,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新动力。然而,自贸债市场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未来仍需在多个方面完善制度建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单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成功发行
7月25日,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上海清算所支持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成功发行全球首单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发行规模5亿元人民币。该债券引入了包括中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等多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体现了大型金融机构对其的高度认可。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严格遵循“两头在外,多级托管”原则,支持境外主体面向国际市场发债融资,境外投资者可通过国际通行的托管架构和账户体系参与发行认购,并开展二级市场交易结算。
自贸债市场发展历程波折
2016年12月,上海市财政局面向自贸区及境外机构投资者发行30亿元地方债,标志着自贸债市场正式开启。但首单债券发行后,市场长期沉寂。直到2022年,自贸债发行规模才首次突破百亿元并快速发展,2023年上半年发行规模更是超过2022年全年两倍。不过,伴随地方融资平台大量涌入,自贸债市场结构失衡,引发监管叫停,进入停滞期。2023年自贸债发行主体中,城投公司占比高达77%。此前自贸债可持续发展存在资金来源“假外部化”,以及部分城投公司“监管套利”两大核心问题。
自贸债市场未来发展建议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要推动自贸债真正实现国际化、市场化发展,仍须完善制度建设。在评级制度方面,中证鹏元研究发展部史晓姗建议,在自贸债市场成长初期,可考虑在发行环节引入国际评级机构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提高境外投资人参与意愿和投资效率。针对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问题,有业内人士建议引入做市商制度,并建设自贸债二级市场电子交易平台,提升交易效率和市场深度。同时,应鼓励更多类型发行主体进入,丰富人民币债券发行品种,发行人类型逐步向境外优质主体扩展,探索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在期限结构上,史晓姗建议发行中长期品种,匹配长期投资需求,吸引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场。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