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旨在应对境外输入病例及本地传播风险上升的形势,为防控与医疗救治提供指导。该方案详细阐述了基孔肯雅热的各方面知识,并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因目前无有效疫苗及特效药物,防蚊灭蚊是关键。
发布背景与目的
为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于2025年7月31日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且范围持续扩大,我国伊蚊分布广泛,近年来已发生多起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传播疫情。
基孔肯雅热概述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有包膜,只有1个血清型,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根据病毒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分为3个基因型,其中东 - 中 - 南非型病毒突变形成的印度洋分支(IOL)病毒株更易传播。该病毒对热敏感,多种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可灭活。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包括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多数患者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为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也可母婴传播,罕见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该病毒,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传播。我国白纹伊蚊分布广,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 - 本地传播流行”模式,2010 - 2019年我国发生4起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
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基孔肯雅病毒经伊蚊叮咬侵入人体形成病毒血症,发病后3天内为高病毒血症期。病毒与多种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复制,可侵入关节导致促炎因子等释放,引发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损伤。慢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驱动炎症反应及T细胞持续激活相关。潜伏期1 - 12天,常为3 - 7天。临床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高热,伴畏寒等症状,热程1 - 7天;关节痛为显著特征,可为首发,多关节疼痛,影响活动,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僵硬可持续超12周甚至18个月以上;多数患者发病后2 - 5天出现皮疹,分布于躯干等部位,数天后消退伴轻微脱屑;还可出现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结膜炎等,儿童高热、皮疹更多见。
预防措施
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如翻盆倒罐、定期更换水生植物的水、清理电器积水、填平坑洼等;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