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型科技企业与前员工之间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侵犯纠纷接连不断,华为、京东、宁德时代等企业纷纷诉诸法律。这一现象引起创投界高度关注,创投机构为避免投资风险,紧急加强投前尽调。那么,此类纠纷缘何增多,又该如何解决?
频发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
7月28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尊湃通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侵犯华为商业秘密案件做出一审判决,尊湃通讯的14位前海思员工被判处有期徒刑,总计罚金1350万。不久前,京东表示已掌握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大量侵犯其知识产权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九识智能创始团队曾在京东无人车与无人驾驶技术研发部门就职。此外,6月25日,宁德时代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企业创始人,该案将于8月12日开庭,海辰储能多位高管曾在宁德时代参与储能电池等技术研发工作。
纠纷产生的原因剖析
紫荆资本法务总监汪澍表示,此类纠纷主要表现在技术专利侵犯和商业秘密侵犯两方面。部分科研人员认为在原企业工作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可在创业时自由使用,实则这类成果通常归原企业;一些未申请专利但属于企业商业秘密或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若被科研人员离职创业时“私下”使用,也易引发纠纷。创投机构合伙人宋波认为,不少离职科研骨干通过使用原企业知识产权或商业秘密实现技术“弯道超车”,挤压原企业市场份额,导致纠纷增多。另外,竞业限制协议执行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若企业未按协议给予补偿,易致员工不遵守条款,直接使用原企业科研成果;部分员工还会规避协议,先以技术顾问身份参与竞品研发,协议到期后成为企业重要成员,应用原企业技术专利获利。
创投机构的应对举措
随着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侵犯纠纷增多,创投机构纷纷加强投前尽调“避雷”。宋波坦言,越来越多创投机构意识到纠纷严重性,若初创企业创始团队被诉侵权,将面临诸多风险,影响创投机构投资——退出。如今,创投机构一面邀请专业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对初创企业技术研发路线是否侵权进行评估,一面前往创业者原东家做尽调,了解竞业限制协议等情况。汪澍指出,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创投机构尤其要做好投前尽调。此外,创投机构还可设定特殊条款,如一旦创业团队侵权被诉,创投机构有权取消后续投资并要求回购股权,保障自身权益。
解决纠纷的建议探讨
汪澍认为,要有效解决这类知识产权侵犯纠纷,各方需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事先沟通解决技术专利合规使用问题,大型科技企业与离职技术骨干要签订并落实更完善的竞业限制协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胡波指出,双方应在遵守法律基础上,通过有效沟通达成知识产权授权使用或协商转让等协议,妥善解决问题。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