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化工企业国际化的金色航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就为化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开辟了全新的机遇版图。它如同一条金色纽带,串联起沿线国家的资源、市场与技术,为化工企业搭建起广阔的国际舞台,助力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开疆拓土、实现高质量发展。
资源整合,打通供应血脉
我国部分化工资源存在储量不足和供需错配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却有着丰富的油气、矿产等资源,为化工企业提供了资源整合的机遇。“三桶油”积极投身其中,与沿线主要产油国深度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等项目,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渠道,保障了国内能源需求,也为企业自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后盾 。在钾肥领域,亚钾国际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积极推进境外项目,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填补国内钾肥供应缺口,增强了我国在全球钾肥市场的话语权,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合理利用。
突破壁垒,拓展海外产能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轮胎、聚酯瓶片等化工产业频遭欧美“双反”限制。“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提供了破局契机,众多化工企业开启海外设厂之路。赛轮轮胎在越南投资建厂,开启了中国轮胎企业海外布局的新篇章。此后,多家头部轮胎企业纷纷效仿,完成海外首轮布局,不仅成功绕开贸易壁垒,还凭借海外工厂的低成本优势和本地化服务,实现盈利增长,海外工厂逐步成为企业盈利主体。如今,头部企业已开启二轮出海,在“一带一路”沿线更广泛布局,加强全球战略布局,进一步抢占海外市场份额,提升全球品牌影响力 。聚酯瓶片行业也正沿着轮胎企业的出海路径,借助“一带一路”东风,逐步开拓海外产能,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贴近市场,提升品牌实力
对于农药、塑料、聚氨酯等行业,终端需求或产业链下游多集中在欧美等海外地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化工企业在沿线主要消费地和需求增速快的地区设立研发或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供应。润丰股份在西班牙、阿根廷等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立海外基地及子公司,有效突破农药制剂出口中登记证和经销网络的限制,稳步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金发科技、万华化学等企业在东欧布局产能,贴近汽车、电子、家电等下游产业,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供应稳定性,成功开拓海外市场,增强了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深化合作,完善产业布局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合作,为化工企业带来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机遇。恒逸石化投资文莱PMB项目,实现炼油 - 芳烃 - 化纤产业链贯通,利用当地政策和市场优势,完善自身产业链布局,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桐昆股份与新凤鸣在印尼合作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进一步拓展海外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综合实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化工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开花结果。中国石化参与哈萨克斯坦聚乙烯一体化石化项目,总投资额达77亿美元,建成后将年产125万吨聚乙烯,助力哈萨克斯坦化工产业发展,也为中国石化拓展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沙特阿美与荣盛石化等中国企业合作,不仅投资入股,还共同探索合资运营项目,加强在炼油、化工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双方在全球化工市场的协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为化工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了资源整合、突破贸易壁垒、贴近市场以及深化产业合作等诸多机遇。在这一倡议引领下,化工企业应积极把握时代脉搏,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自身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在全球化工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全球化工产业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