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化工企业合作项目硕果累累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化工企业积极响应,凭借自身技术、资金与市场优势,与沿线国家开展深度合作,众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注入强大动力。
在能源化工领域,沙特阿美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项目备受瞩目。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总投资837亿元,占地8.9平方公里 ,主要建设1500万吨/年炼油和乙烯、PX等共32套工艺装置以及配套设施。自2011年启动以来,项目稳步推进,截至2025年,设计、采购工作进入收尾阶段,土建基础、装置区地管基本完成,现场全面转入钢结构、设备、工艺管道等安装施工阶段,总进度已接近60% 。该项目立足于国内高端和进口替代,下游产品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产品为主导,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将有效促进辽宁石化产业“减油增化、减油增特”,推动辽宁建设世界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成为中沙能源化工合作的典范 。
基础化工项目也在沿线国家落地开花。滨化集团在埃及苏赫奈工业区启动总投资5亿美元的氯碱项目,这是埃及首座绿色氯碱工厂,位于TEDA-Egypt中埃泰达合作区内,总产能设计为年产10万吨氯碱产品,分两期开发 。滨化集团聚焦“绿色+智能制造”,采用风能、太阳能、电力与天然气混合驱动的蒸汽系统,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产。项目不仅为埃及创造约800个本地就业岗位,还增强了埃及基础原材料的自给能力,对下游塑料、化纤、制药等行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带动了当地基础化工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在化肥生产领域,中国化学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项目成果显著。哈萨克斯坦ACC氮肥综合体项目位于哈国曼格斯套州阿克套市,是该国首个现代化大型氮肥综合体,依托当地天然气资源,建设年产66万吨合成氨、57.7万吨尿素、39.5万吨硝酸和50万吨硝酸铵的化肥生产基地。项目重点采用五环自主研发的尿素专利技术,打破欧美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联合KBR(合成氨)、东洋(大颗粒尿素)、Espindesa(硝酸/硝铵)等国际顶尖专利商,充分展现中国企业在国际高端化工项目中的技术话语权与组织能力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化肥厂是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正式签约的中吉共建项目,采用BOT模式建设运营,总投资2.6亿美元,分两期建设年产30万吨腐植酸复合肥产能,其中首条10万吨掺混生产线已于2025年1月投产并获乌兹别克斯坦5万吨订单。作为吉尔吉斯斯坦首个现代化肥料生产基地,项目采用有机绿色的腐植酸原料与矿物质配方,生产工艺符合环保标准,有效助力当地农业发展 。
在聚氯乙烯生产方面,乌兹别克斯坦纳沃伊氮肥股份公司聚氯乙烯生产综合体项目成绩斐然。该项目由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寰球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承建,是乌兹别克斯坦首套聚氯乙烯生产装置,也是乌近年来成功建成投产的重大化工项目,年产10万吨聚氯乙烯、7.5万吨烧碱和30万吨甲醇 。项目在设计和建设中采用国际最新标准,生产线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生产聚氯乙烯,生产过程基本实现零排放,中控室的所有控制系统均由中方设计,操作便捷高效。聚氯乙烯生产综合体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000个,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还出口至周边国家,成为厂区内的明星项目,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高度评价其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
这些开花结果的合作项目,不仅为化工企业自身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增长,还带动了当地化工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化工企业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当地的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为当地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化工企业与沿线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力量 。
展望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化工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合作项目将不断涌现,合作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合作深度将不断加深 。化工企业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推动全球化工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