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变革未来:新质生产力引领新征程
在时代的浪潮中,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2025年,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农业发展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潜力的崭新画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犹如一声号角,拉开了农业变革的新篇章。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成为当下农业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东北黑土地上,智能化农机往来穿梭,无人驾驶技术让耕种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提升了作业效率。在南方的智慧农场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肥力、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精准调控灌溉、施肥时机与用量,实现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
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印发,为农业发展锚定了长远目标。规划提出,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要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宏伟蓝图,激励着各方力量投身农业建设,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从产业发展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正重塑农业生产体系。在种业领域,生物育种技术飞速发展,为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了有力支撑。隆平高科等种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利用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不仅提升了我国种业的竞争力,也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设施农业方面,传统优势产区的设施正加速智能化升级,戈壁、沙、盐碱地等非传统耕地资源也得到开发利用,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空间。现代都市型智慧农业更是朝着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在城市周边,一座座智慧大棚拔地而起,通过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技术,实现了果蔬的全年生长与高效产出,满足了城市居民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
在消费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口感、营养及文化特色等方面有了更高追求。农产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高品质、健康化、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农产品备受青睐。有机蔬菜、水果,绿色肉类、奶制品等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一些特色农产品,如富硒大米、蓝莓等,凭借独特的营养价值与口感,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价格也相对较高。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与品质管控,从源头把控农产品质量,通过标准化生产、溯源体系建设等措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此外,融合经济的兴起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农文旅融合成为热门趋势,各地纷纷挖掘乡村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景点、休闲农庄等,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乡村文化,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农业与康养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康养体验,在一些乡村地区,建设了康养基地,开展农业养生、森林浴等项目,深受消费者欢迎。农业与直播电商的联动,更是打破了农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拓宽了销售渠道。农民通过直播平台,将自家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利润空间,同时也让消费者能够购买到新鲜、实惠的农产品。
然而,农业发展变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前,我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仍面临一些梗阻。现代农业核心技术自主化能力有待提升,如高端育种技术仍受制于国际专利壁垒,高端农机的一些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农业科技与产业需求融合度不高,数字技术与田间管理尚未深度融合,高端农机可靠性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承接和配置能力不足,新兴资本、人才向农业产业汇聚的积极性不强,智慧农业装备、生物育种技术等前沿成果的落地转化难度较大。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滞后、金融资本下乡渠道单一、人才单向流出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为突破这些困境,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正共同努力。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政策引导,鼓励金融资本下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科技人才投身农业领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企业则积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注重市场需求调研,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模式,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农业发展变革的步伐将不断加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将持续释放潜能,推动农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农业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充满科技感与活力的现代化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农业将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农产品,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