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消息

天文学家发现部分月球碎片可形成地球“微型卫星”

   2025-07-14 250
核心提示:天文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月球表面撞击产生的碎片,部分会被地球引力短暂俘获,形成“微型卫星”,在绕地一段时间后回归绕日轨道

天文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月球表面撞击产生的碎片,部分会被地球引力短暂俘获,形成“微型卫星”,在绕地一段时间后回归绕日轨道。研究团队预测,任一时刻或有六块左右此类碎片伴随地球。该研究成果发表于《Icarus》期刊,为探索太阳系奥秘提供了新视角。


月球碎片变“微型卫星”现象揭秘

夏威夷大学天文学家罗伯特・杰迪克领导的研究显示,天体撞击月球时,部分喷溅碎片能摆脱月球引力进入太空。多数碎片最终落入太阳引力场,但部分小块物质会被地球临时捕获,绕地球飞行一段时间后再回归绕日轨道,形成“微型卫星”。杰迪克形容这种现象“就像一场广场舞,舞伴不断更换,有时还会暂时离场”。


“微型卫星”来源认知的转变

此前研究认为,“微型卫星”主要来自火星与木星间的小行星带。然而,近年来的发现对此观点发起挑战。2016年,夏威夷的Pan-STARRS1小行星巡天望远镜发现近地小天体“469219 Kamo'oalewa”,直径达40至100米,围绕太阳运转且与地球同步,后续研究显示其源自月球,形成时间距今100万至1000万年,可能与月球上焦尔达诺・布鲁诺撞击坑的诞生有关。今年早些时候,天文学家又确认了另一颗具月球起源的短暂地球卫星“2024 PT5”,进一步佐证了月球碎片形成微型卫星的可能性。


对“微型卫星”数量与运行的估算

杰迪克及其团队通过模拟月球喷发物在太空的行为,估算大约五分之一的月球撞击喷射物会成为地球的临时卫星,平均同时存在6.5颗。典型的微型卫星围绕地球运行的平均时间约为9个月,而且会不断从沿类似地球轨道运行的物质中得到补充。不过,杰迪克提醒,这一估算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撞击坑大小及喷射物的尺寸和速度分布等变量尚不明确。


观测“微型卫星”的艰难挑战

观测月球“微型卫星”难度颇大。这些月球微型卫星多在1至2米直径,即便最先进的天文仪器,也很难在上百万公里外探测到。此外,当它们接近地球、亮度足够时,往往移动极快,天文照片上留下的轨迹难以被计算机算法识别。2020年,Catalina Sky Survey仅在约1000个观测夜中的两晚探测到过一颗名为2020 CD3的微型卫星。


“微型卫星”的潜在价值

杰迪克指出,这些月源微型卫星不仅具有科学价值,或许还具商业潜力。相比远赴小行星带,利用这些短暂环地的天体或可更经济地获取水、矿物等资源。科学上,这些微型卫星及其同类,也有助于揭示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变,提升人类对月球撞击机制与地球潜在小行星撞击威胁的认识。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