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重工产业强势崛起,创新领航迈向全球高端
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江苏重工产业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完善的产业集群以及积极的市场拓展,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成为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驱动,核心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江苏重工企业将创新视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南京港机重工公司聚焦新质生产力,自主研制的双四连杆多用途门机销量连续多年位居行业首位,并获评中港协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公司还积极研发绿色智慧港机装备,其自主研发的大型高效带斗门机,通过机上皮带直接传输到码头皮带,大幅减少货物滴漏,料斗配备的除尘装置有效解决了干散货装卸过程中的扬尘问题,为绿色港口建设提供了全新方案 。
江苏民生重工有限公司建立了“需求导向、逆向研发”的创新机制,在特种装备领域成果显著。其自主研发的船舰用储气装置,解决了传统产品易泄漏、难监测、高压时不能自动泄放的难题,获得授权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在环保装备领域,自主研发的高效钙基湿法脱硫塔,通过三维流场优化设计,在入口SO₂浓度达到一定工况时脱硫效率提升至85%,使用复合材料优化工艺节约成本30%,从工艺、结构、材质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 。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
江苏已形成多个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重工产业集群,如南通、泰州、扬州的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集群,以及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等 。在船舶海工领域,江苏优势明显。2024年,全省船舶海工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00亿元,占全国比重超三分之一;造船三大指标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 。南通中远海运船务全球首制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希望6号”、扬州中远海运重工全球首制700箱纯电江海直达船等一系列“大国重器”,彰显了江苏船舶海工产业的强大实力 。
沿江装备制造产业园围绕“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高新化、品牌化”的目标,以精密铸锻技术、装备自动化技术、现代工业设计为主导,着力打造现代化装备产业基地 。园区计划投资150亿元,预计到2025年底入驻企业15家以上,形成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作为园区首批入驻项目,中冶重工项目由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飞达集团共同投资,主要生产200万吨超大型特种铸件,广泛用于核能、军工、风力发电等领域 。
智能化转型加速,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面对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江苏重工企业积极推进智能化改造,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中铁建大桥局靖江重工有限公司以智能焊接为突破口,整合桥梁钢结构制造和桥梁智能装备制造两大核心生产单元,构建起“研发设计—精密加工—智能焊接—数字化管理”全链条智能化生产体系 。在桥梁钢结构智造车间,两台悬臂式焊接机器人与原有设备形成“三机联动”格局,通过3D相机+全景摄像头,在电脑上还原出悬臂式焊接机器构件的3D模型,精准指挥自动化焊接,精度误差控制在±0.5mm,效率提升40% 。
江苏东九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专业从事余热锅炉研发、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加大智能化设备投入。管子预处理自动生产线、蛇形管自动生产线、集箱加工生产线等智能化生产装备的满负荷运行,使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
绿色发展成共识,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绿色发展已成为江苏重工产业的共识。企业纷纷采取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南京港机重工公司研发的一系列绿色港机装备,有效减少了港口作业中的污染排放,为绿色港口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扬州中远海运重工建成了32兆瓦时的储能电站和5.2兆瓦的光伏设备,累计消纳新能源超过1000万千瓦时,节约用电成本180多万,降低了企业的能耗和运营成本 。
尽管江苏重工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高端人才短缺、部分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等 。未来,江苏重工产业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向着全球高端重工产业的目标大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