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消息

我国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开启天地一体化网络新时代

   2025-05-15 00
核心提示:我国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开启天地一体化网络新时代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航天领域再传捷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

我国成功发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开启天地一体化网络新时代

 

5月14日12时12分,我国航天领域再传捷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托举着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划破苍穹,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步入组网阶段,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次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任务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业火箭担任总承包商。创新采用“顶置主星+侧挂从星”的分层布局,2颗主星纵向堆叠于整流罩内部顶端,10颗从星分两层侧挂于筒段内,每层周向均布5颗卫星 。通过4次星箭分离,卫星精准入轨,顶置主星依次间隔分离,侧挂卫星每层5颗同时分离,飞行时序优化与姿态调整技术,确保了分离安全性,减少对末子级的姿态扰动。

 

此次发射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可实现整轨卫星互联,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单颗卫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计算),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12颗卫星互联后,总计算能力高达5POPS(每秒5千万亿次计算),存储容量达30TB 。

 

一箭十二颗计算卫星,是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开篇之作。“三体计算星座”由之江实验室携手全球合作伙伴打造,规划为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建成后总算力将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

 

以往卫星采用“天感地算”模式,需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解析,受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限制,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数据时效差 。之江实验室构建“三体计算星座”,旨在突破这一困境,把算力送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互联互通,让人工智能在太空“安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对于之江实验室而言,不是简单地发卫星,我们是要构建太空计算星座,把算力送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

 

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背后科研团队的全力攻关。之江实验室承担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研制;国星宇航负责首次发射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氦星光联承担激光通信终端研制 。其中,星载智能计算机作为计算卫星核心载荷,将卫星算力从T级提升到P级,实现10 - 100倍的飞跃;星载高通量路由器是星座天地网络互联核心设备,完成星间、星地和星内百G比特高速率、低延迟网络传输;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犹如“星座资源管家”,统一管理星座算力、存储、网络等资源,实现在轨计算任务编排调度及应用状态监测;首发卫星搭载的80亿参数天基模型,是业内首个多任务模型,为星座赋予智慧大脑,能调度卫星协同处理多源遥感数据,在轨自主完成对地观测任务 。

 

据了解,2024年7月,之江实验室联合国星宇航、氦星光联、航天驭星、天链测控等合作伙伴,成立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200多名科研人员日夜奋战,面对百余个硬件、两百余个软件、近百万行代码,集智攻关,顺利完成首发任务各项研制工作。

 

此次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的成功发射,不仅是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更为未来太空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未来,人们有望借助这一星座,便捷享用计算卫星、遥感卫星带来的服务,推动空天产业变革。相信在我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国航天事业将不断迈向新高度,创造更多辉煌成就。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