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安全防护产业新技术频出,引领行业革新
近日,工程安全防护领域迎来重大技术突破,多项新技术的诞生不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还推动了行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浙江工业大学基智领航团队成功研发新型智能支护装备,针对传统基坑支护技术成本高、施工周期长、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团队首次提出基于岩土变形物理机制与多源时空监测数据的双驱动预测模型,突破了传统基坑支护厘米级精度瓶颈,实现毫米级精准变形预测。同时,创新开发具备主动轴力调节功能的斜支撑单元和施工便捷的模块化止水维护单元,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基坑全流程主动变形控制。该变形控制技术可实时接收预测模型的数据反馈,一旦预测到变形可能超出安全范围,系统便自动调节支撑轴力,实现基坑变形的可逆控制,大幅降低基坑坍塌及过大变形风险。与传统技术相比,新型智能支护装备在使用数量、造价、施工周期上均显著降低,斜支撑单元布设便捷、用量少,止水单元即插即用,所有组件还能全面回收利用。据统计,一般项目可节约造价30%以上,施工工期缩短约30至90天,真正做到经济高效、绿色环保。
在专利成果方面,众多企业和单位也成绩斐然。中建五局海西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绿色环保的工程用基坑安全防护装置”专利,其防护装置本体下部可倾斜插入基坑内侧表面,上部外侧设置立式防护板,通过气缸驱动,斜向插板位置能根据基坑实际尺寸和形状灵活调整,适应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基坑,无需大规模改动装置。西藏丰缘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取得的“一种水利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装置”专利,通过设置引导块、定位柱、定位孔和支撑柱,避免横板滑动导致孔洞位置不确定的问题,让安装更加稳固。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的“建筑工程施工用的安全防护栏装置”专利,则便于工作人员对损坏栏板进行拆卸更换,减少操作步骤,提升使用效率 。
智能化技术在工程安全防护中的应用也愈发广泛。例如,威盛R390 AI天车安全系统在现代化钢铁工厂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系统融合视觉提醒、声音预警与智能干预控制等功能,采用高精度地面投影灯进行二级光环警示,利用先进AI视觉识别算法精准侦测天车吊钩下方危险区域内的人员活动情况。当吊钩离地超过两米时,若检测到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系统自动控制天车缓慢停止运行;当吊钩离地两米以下时,切换至允许辅助作业模式。在需要人员进入天车下方辅助作业的特殊情况,通过AI摄像头识别人体姿态进行临时授权,保障作业安全,为钢铁工厂安全生产筑牢防线,也为钢铁行业智能化升级树立标杆。
随着工程安全防护产业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未来,行业将朝着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降低施工风险,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技术研发与应用,将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为工程建设领域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防护解决方案,助力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