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稳健前行,转型创新成效斐然
近日,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传来消息,2025年1-5月,我国钢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向好,在产量、效益、出口等多方面展现出积极态势,同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
产量数据显示,1-5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生产粗钢3.55亿吨,同比下降0.1% ;生铁产量3.14亿吨,同比增长0.3% ;钢材产量3.52亿吨,同比增长2.1%。在利润方面,行业也出现积极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1-5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16.9亿元,盈利情况优于2024年全年的291.9亿元 。
出口成为行业一大亮点,前5个月粗钢净出口超500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879万吨。中国钢铁凭借价格与品质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凸显,如热轧卷板在东盟、中东等地,成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项目的“刚需材料”,5月单月出口量更是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出口不仅缓解了部分地区供应紧张局面,还推动国际钢价阶段性回升。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在需求结构上,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使得钢材需求结构深度调整,工业用钢出货量显著提升,主导趋势预计持续强化,钢材消费结构正从建筑用钢占比高,逐步向工业用钢占比提升转变,去年两者占比已各达一半 。
在技术创新层面,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加速与钢铁产业融合。全球钢铁领域6家“灯塔工厂”中,中国企业独占3席,还有29家钢企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8家获评卓越级智能制造工厂。在兴澄特钢智能车间,天车有序作业,AI视觉检测系统能在0.1秒内识别钢材表面0.02毫米的裂纹,“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调控上千个工艺参数,实现“高炉黑箱透明化” 。
绿色发展也是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截至2025年4月20日,141家钢铁企业全过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5.91亿吨;47家钢铁企业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约1.69亿吨 。再生钢铁原料规模化应用替代铁矿石成效显著,相较于传统铁矿冶炼,可减少67%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钢铁产业正从“资源—产品”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转型 。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张龙强表示,今年前5月钢铁行业运行平稳、经济效益提升,得益于供需状况改善。供给侧行业自律控产力度加大,供需矛盾缓和,库存压力缓解,支撑钢价并改善经营环境;需求侧“两新”政策拉动钢铁消费,汽车、家电等行业发展迅猛,前5月汽车产销量同比增长均超10%,家电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0.2%,同时出口增长显著;成本端铁矿石、焦煤等主要原料价格回落,降低了钢厂生产成本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姜维指出,企业自律控产较好,维持库存低位,既降低原燃料需求、压低价格,又平衡钢材市场供给,稳定钢材价格,保障行业效益。他还强调,下半年企业应继续做好自律控产降库存,避免恶性竞争。
展望未来,钢铁行业将继续在转型创新道路上阔步前行,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占据更有利地位,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