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能成为多个学术论坛、调研活动的热点话题,这使得人工智能的创新热潮正随着夏日的热度一起节节攀升。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期就人工智能发展与监管进行集体学习,明确提出“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AI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5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激增32%,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增长26.8%,印证政策对产业创新的催化作用。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态势迅猛,国内现存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达205.64万家。
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全年注册53.45万家,与前一年基本持平。2025年仅前2个月就注册8.01万家,较去年同期增长32.72%。从国标行业分布来看,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30.3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29.04%。
这表明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科研创新紧密相连,在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应用拓展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态势。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算法、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显著突破。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拉开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序幕,引发了新一轮发展浪潮。大模型性能和效率不断提升,预训练成本下降,激发了其赋能产业转型的巨大潜力。同时,多模态融合技术逐渐兴起,将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数据模态进行融合处理,进一步拓展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和能力边界。
在产业应用方面,人工智能已广泛渗透到金融、医疗、交通、制造业等多个领域。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时监测金融交易活动,及时发现异常行为,防范金融风险;医疗领域中,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助力医生作出更科学的治疗决策,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教育领域则运用人工智能辅导系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使学校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优化教学安排;制造业借助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化升级,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技术层面,大语言模型和具身智能成为AI产业发展的两条主线。大语言模型持续迭代,不仅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还在智能客服、内容创作、智能写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国内多家科技公司发布的大模型,在中文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上不断提升,能够满足不同行业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一些大模型在处理复杂文本任务时,能够准确理解用户意图,生成高质量的回复和内容,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人工智能与其他前沿技术的融合也在加速。AI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结合,催生了智能物联网(AIoT)的发展,实现了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和数据的高效处理。在智能家居领域,通过AIoT技术,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控制家电设备,实现家居环境的智能化管理。AI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则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确保在AI应用过程中数据的可信度和安全性。此外,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传媒娱乐等领域,人工智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投入研发,有望在未来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在智能制造中,AI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传媒娱乐领域,AI用于内容创作、智能推荐和虚拟主播等方面,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纷纷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争夺市场份额。
在国际上,谷歌、微软、OpenAI等公司在AI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AI领域积极布局。而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成为备受瞩目的高频热词,一系列相关政策动向与建言献策,彰显出人工智能在我国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地位,预示着该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一表述为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意味着人工智能将不再局限于科技领域的创新,而是要广泛渗透到实体经济的各个环节,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透露,今年我国将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
这一举动旨在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推广,通过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人工智能行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对人工智能行业释放出更多的政策红利。
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近年来出台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科技赋能文化专项行动等多项产业政策,推动人工智能向文化、交通、制造等传统领域渗透,加快培育人工智能发展新赛道。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处处长韩健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介绍,一系列领先优势,使北京在全国人工智能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北京已集聚全国超40%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拥有超过2400家人工智能企业,核心产业规模接近3500亿元,企业数量与核心产业规模均占全国一半。”武汉近日印发了《武汉市大力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若干措施》。
《措施》提出,大力支持各类人才在汉创办人工智能企业,每年遴选不超过50家初创企业,根据经营发展和技术创新情况,给予相应企业10万~100万元创业资助。《措施》特别提出,每年组织1000名左右高校院所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在校研究生等深入在汉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在实践实战中培养锻炼人才,对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
广东近期相继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推动组建产业联盟、成立近千亿元规模的产业发展基金,构建起“政策+平台+资本”创新体系,全f f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在今年5月21日举办的2025全球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表示,未来十年广东机器人产业规模将超过汽车产业,产值将达万亿元。
5月12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对山东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人工智能赋能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行解读。据《政策措施》初步测算,2025年省级财政将投入资金10亿元左右,其中新出台增量政策涉及资金2亿元左右。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产业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AI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各行业将迎来智能化变革的新机遇,创造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来源:企报财经
责编:冯秀斌
审核:袁红兵
终审: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