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保要求持续趋严,全方位推动绿色发展
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天平上,我国正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行动,将环保事业推向新高度。近年来,严格执行的环保要求已渗透至各个领域,从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到执法监管的持续强化,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正在中国大地蓬勃展开。
政策法规密集出台,构筑环保坚实壁垒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再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政策层层递进。近期,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修改单征求意见稿,旨在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促进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2025年)》,将污水管网建设、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纳入支持范围,为提升水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在固废处理领域,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法、最高检等八部门启动为期三年(至2027年底)的全国性非法倾倒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 。随着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针对退役设备非法拆解、掩埋等问题,此次行动剑指环保顽疾,形成强大执法威慑力,守护生态安全底线。
严格执法监管,让环保要求落地有声
执法监管是环保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生态环境部开展监督帮扶工作,聚焦企业治污短板。2023 - 2024年共检查企业5.8万家,发现问题企业3.4万家,发现涉气环境问题8.72万个 ,并推动问题整改销号,完成率达99.8%。同时,坚持科技赋能,集成卫星遥感、污染源自动监测等数据信息,开发污染溯源等线索识别模型,提升问题识别精准性。全国累计配备执法装备约50万台(套) ,为精准执法提供硬件保障。
在区域层面,第三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挥警示作用。通报显示,山东省淄博德州等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短板,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突出,煤焦化产业升级改造滞后 。督察组通过曝光典型案例,压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推动问题整改。
多领域响应,共绘绿色发展新画卷
工业领域,各地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山东淄博等地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企业也主动作为,加大环保投入,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农业农村领域,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健全农村改厕实施机制,完善社会化管护和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就地就近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突出区域系统治理,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在环保要求持续严格的背景下,我国正朝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大步迈进。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执法的不断强化以及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好家园将渐行渐近,绿色发展也将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