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自动化设备市场全景洞察:复苏、变革与展望
在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与技术创新的浪潮下,2025年自动化设备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成为推动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
一、市场规模稳健增长,前景持续向好
近年来,我国自动化设备行业市场规模一路攀升。2019 - 2023年,市场规模从5642亿元稳步增长至7316亿元,2024年更是达到约7534亿元。这一增长背后,是制造业对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的迫切需求,以及工业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有力驱动。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从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到石油化工、物流仓储等行业,几乎无处不在,为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需求回暖,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2025年一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市场强势复苏,展现出强大韧性。工业机器人行业告别库存去化周期,销量同比增长11.6%。其中,协作机器人表现尤为亮眼,产量同比激增41.4%,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在工厂自动化领域,一季度需求同比增长2.4%,终结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下滑态势。
国产厂商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工业机器人市场,尽管2025年因竞争加剧增速有所调整,但国产厂商凭借定制化服务与交付速度优势,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埃斯顿、汇川技术等头部企业跻身行业前十,市占率稳步提升。在核心产品方面,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市场份额提升至31.4%,逆变器市占率达20.8%,均位居国内第一。小型PLC国产化率从2023年的38.2%升至2024年的41.0%,大型PLC市场国产厂商也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步突破,本地化率不断提升。
三、细分领域亮点纷呈,引领市场走向
1. 工业机器人:汽车主机厂需求同比增长45.4%,锂电池行业从2024年的 - 19.4%大幅反弹至 + 10.5%,成为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虽然行业面临价格竞争压力,但随着外资品牌逐步调整价格策略,国产厂商有望进一步巩固优势,未来增长可期。
2. 非标自动化设备: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3年达5706.3亿元。在新能源汽车兴起的背景下,汽车制造领域对非标自动化设备需求旺盛,尤其是电池组装等环节。电子制造行业中,随着电子产品不断向小型化、高性能化发展,非标自动化设备在晶圆切割等精密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在食品饮料、医药、纺织等行业也在加速渗透。
3. 气动元件:作为自动化设备关键动力部件,随着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达3225亿元(2025年),占全球市场份额25%,气动元件需求迎来扩张。中国市场预计2030年突破千亿规模,工业自动化渗透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推动气动元件市场规模扩容约80亿元 ,江浙沪地区集中了全国超60%的气动元件企业,行业发展迅猛。
四、技术创新驱动变革,发展趋势显著
1. 智能化与数字化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自动化设备深度融合,设备具备更高的自主决策能力和实时监控能力。通过数据分析实现预测性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模块化与柔性化生产: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由标准化模块组成,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快速组装、调试和维护。同时,具备更强的柔性生产能力,可快速切换不同产品的生产,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3. 人机协作更加紧密:协作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使未来工厂不再是单纯的无人工厂,而是人机融合工厂。人与机器人协同作业,既能发挥机器人的精准高效,又能利用人的灵活性和创造力,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4. 绿色制造成为共识: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自动化设备在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高效节能的驱动系统、优化工艺设计,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五、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需精准把握
当前自动化设备行业“需求回暖 + 国产替代”的双重逻辑明确,投资前景广阔。协作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细分赛道成为新增长引擎,汇川技术、双环传动等企业有望持续受益于行业复苏与国产替代趋势。
然而,行业发展也面临一定风险。价格竞争激烈可能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下游需求不稳定,以及技术创新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等,都可能对行业发展造成影响。投资者需密切关注行业动态,精准把握投资机遇,规避潜在风险 。
2025年自动化设备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时期,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需应对诸多挑战,行业参与者和投资者需保持敏锐洞察力,积极拥抱变化,方能在市场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