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开启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在能源转型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清洁能源占比攀升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清洁能源占比显著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煤炭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56.8%降至2024年的53.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则从15.9%提高至19.8%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不仅稳居全球首位,发展速度更是一骑绝尘,始终保持新增装机的主体地位。广西在新能源发展上成绩斐然,截至今年6月,电源总装机容量1.1亿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达48.5%,一跃成为第一大电源,光伏、风电装机较2015年分别实现200多倍、50多倍的飞跃式增长。与此同时,储能端建设也不断提速,广西新型储能装机总容量在2024年底达到231.3万千瓦,同比增长132%,为新能源的稳定消纳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技术创新驱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技术创新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在电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与电网运行的深度融合,构建起“技术赋能+精准调度”的智能体系。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上线AI数字员工、调控智能体,并升级天气预报方式,从源网荷储各环节保障电力供应,实现新能源的最大化消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车网互动技术的应用,让新能源汽车化身“移动充电宝”。今年以来,广西组织多轮次车网互动资源参与邀约填谷充电,14个设区市的302个充电站积极响应,累计响应车辆40万辆次,响应电量超350万千瓦时,有效促进了富余新能源电量的消纳。此外,全球首个百兆瓦级重卡超充站在四川北川投运,最大充电功率达1.44兆瓦,实现15分钟极速补能,将电动重卡补能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极大提升了物流运输效率,推动了绿色运输的发展。
三、政策引领保障,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政策支持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推动银行支持高碳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改进项目,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制造领域的投入。在此政策引导下,各地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乡市对13个传统产业集群实施“一园一策”改造,淘汰低效产能,完成企业退城入园搬迁工程;印发相关方案,对“5+1”行业企业进行关停整合、更新改造与绿色创建,目前电力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84.4%,众多水泥、砖瓦窑、石料建材企业完成升级改造。同时,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唐封丘1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并网,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7.41% 。
四、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绿色能源生态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局限于能源生产和供应端,还延伸至产业、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产业领域,绿电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上半年广西绿电交易规模达104.15亿度,同比增长105.07%,且平均交易价格下降27.15%,既满足了企业低碳转型需求,又降低了用电成本,提升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柳州国轩电池有限公司通过参与绿电交易,消纳绿电2122.6万千瓦时,为拓展海外市场增添助力。在交通运输领域,各地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新乡市城市公交车、出租车、邮政用车新能源比例分别达到100%、88%、68%;同时加快铁路专用线提升改造,推动公铁物流园项目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在建筑领域,绿色建筑标准不断提高,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降低了建筑能耗。
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能源供需矛盾、技术瓶颈、成本控制等。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