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投行高盛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尽管中国近年来在半导体领域发展迅猛,但在光刻机研发这一半导体制造的关键环节仍存瓶颈。中国国产光刻机目前停留在65纳米,至少落后国际大厂20年,7nm芯片制造依赖ASML旧设备,短期内赶上西方先进技术可能性较小,给中国高端芯片自给自足带来巨大阻碍。
中国光刻机技术现状与国际差距
高盛报告显示,中国半导体制造的核心瓶颈在于光刻机技术,目前中国本土企业研发的光刻机最高技术水平为65纳米,仅能满足中低端芯片制造需求,与国际顶尖水平差距显著。当前全球芯片制造已进入“纳米竞赛”新阶段,台积电、三星等头部企业利用荷兰ASML的极紫外光(EUV)光刻机,已大规模量产5nm芯片,且即将实现2nm芯片的商业化生产,同时,面向更尖端的埃米级制程,ASML的高数值孔径(High NA)EUV光刻机已进入测试阶段。而全球范围内,能制造EUV及更先进光刻机的企业,仅有ASML一家。
7nm芯片制造的依赖与隐忧
报告指出,即便中芯国际能生产出7nm制程的芯片,极有可能还是通过ASML较旧的深紫外光(DUV)光刻机,采用“多重曝光”技术实现的“过渡方案”。这种方式不仅成本更高、良率更低,且核心设备仍受海外供应链制约。因为无论是EUV还是DUV光刻机,其核心零部件如激光光源、精密光学镜头、运动控制系统等,均高度依赖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供应商,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自主供应链体系。
追赶差距面临的困难
高盛在报告中强调了“技术跃迁的成本门槛”。ASML从65nm技术升级到3nm以下光刻能力,耗时20年,累计投入研发与资本支出超400亿美元,且全程依赖全球超过5000家供应商的技术协同。这意味着中国若要追赶这一差距,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保守估计需千亿级研发资金,还需突破“光学、机械、材料”等多学科的底层技术壁垒,同时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供应链,而这些条件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满足。
禁令影响与行业思考
美国与荷兰政府针对光刻机的出口禁令,已对中国科技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国内晶圆制造商无法获得ASML的EUV光刻机,导致7nm以上先进制程芯片的规模化生产“卡壳”,依赖高端芯片的行业,如智能手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仍需大量进口海外芯片,供应链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不过,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中低端光刻机领域的突破已初见成效,65nm设备的国产化率正在提升,部分企业已开始研发28nm DUV光刻机。若能以“中低端替代”积累技术经验,同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如激光技术、精密制造等,或可逐步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但这一过程注定需要长期的耐心与持续的投入。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