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大会落下帷幕。此次大会上,宇树在径赛和100米障碍赛中成绩斐然,天工Ultra凭借自主导航策略崭露头角,魔法原子也通过技术优化提升了机器人性能。但比赛也无情地揭示了行业痛点,障碍赛高未完赛率凸显技术短板,场景赛中多数机器人的表现也反映出感知与适应能力的不足。
宇树等团队赛场争金,展现卓越性能
在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大会上,宇树在径赛项目中大放异彩,于1500米、400米、4×100米等径赛中均斩获金牌。100米比赛里,采用自主导航策略的天工Ultra获得金牌,其研发团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唐剑表示,“我们采用自主导航,是想让大家摆脱“机器人是大玩具”的印象。本次自主导航依托机器人的激光雷达、环视摄像头和算法实现,和智能驾驶类似,但因环境更复杂、涉及30多个关节控制,难度更高”。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在1500米赛后透露,赛中宇树H1平均速度约3.8米/秒,使用遥控器是为在速度上“压榨”机器人性能。此外,唯一进入100米跑步赛复赛的魔法原子团队,其公司研发负责人陈春玉称,在比赛前2 - 3周,依托强化学习技术,通过采集高质量参考数据优化机器人跑步姿态,还优化强化学习算法,调整奖励函数等,使机器人极限速度平均提高1米/秒 。
障碍赛完赛率低,行业短板凸显
在所有比赛项目中,障碍赛或许最为残酷。100米障碍赛第一组决赛结果显示,宇树科技的北京子公司灵翌科技以38.36秒完赛,第二名PNDbotics的完赛成绩为7分22秒,组内其他六位参赛选手均未完成比赛,完赛率仅25%。未完成比赛的包括“天卓”“天骁”,这两位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选手此前获得400米的银牌和铜牌。如此高的未完赛率,折射出人形机器人行业在算法鲁棒性、执行稳定性、感知与运动协调性上存在短板。松延动力的创始人姜哲源就表示对宇树运动控制算法的欣赏,还透露自己在学校时就用宇树的本体做实验室研究。
场景赛现感知短板,应用之路仍漫长
物料搬运赛和酒店清理场景赛中,机器人比拼的是“大脑”。物料搬运赛中,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轶2.0以全自主方式完成任务,获亚军和季军。酒店清理场景赛中,优理奇获冠军和亚军。优理奇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丰瑜称,二十多组队伍参赛,仅三组“全自主”完成任务,大部分公司仍基于传统编程为机器人设定动作。他还提到,“我们在现场看到一台机器人,昨天还能捡起一瓶可口可乐,今天换成百事可乐就捡不起来了”,这种差异暴露了目前不少机器人在感知泛化与环境适应性上的不足,意味着机器人没有真正“理解”物体本身,只是依赖预设规则完成任务。可见,机器人要从“演示级”走向“应用级”,需在算法泛化、感知能力和自适应学习上取得突破。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