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消息

北京引领仪器设备产业协同,为全国提供发展蓝本

   2025-09-09 70
核心提示:北京引领仪器设备产业协同,为全国提供发展蓝本在全国仪器设备上下游链条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北京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政策扶持,

北京引领仪器设备产业协同,为全国提供发展蓝本

 

在全国仪器设备上下游链条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北京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政策扶持,为产业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与支撑作用。

 

政策引领,构筑协同发展基石

 

北京深知政策对于产业协同的重要导向作用,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研发支持到产业布局,全方位助力仪器设备产业链发展。2025年5月30日,多部门联合印发《北京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7年)》 ,这一计划犹如一颗“定心丸”,明确了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集聚和产业生态构建三大发展目标,为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指明方向。

 

在自主创新方面,计划研制50款以上整机产品,突破30项以上关键部件技术,通过技术突破带动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例如,在生命科学仪器领域,随着关键检测技术的突破,上游传感器、光学元件等零部件企业能够依据新的技术需求,研发适配的高精度、高灵敏度零部件;中游仪器整机制造商则可以利用这些新型零部件,打造性能更卓越的生命科学检测仪器,下游的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用户也能获得更先进的检测设备,推动整个产业链在创新中协同共进。

 

在产业集聚上,重点打造怀柔、海淀、昌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 + 3”产业格局。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实现错位发展。怀柔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注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海淀凭借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的优势,在核心零部件研发和创新企业孵化方面成果显著;昌平聚焦高端仪器的生产制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则着重于产业的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这种区域协同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了产业同质化竞争,提升了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

 

搭建平台,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

 

为打破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壁垒,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北京积极搭建各类产业平台。2024年12月6日,2024高端仪器仪表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在海淀成功举办,大会以“聚焦产创协同,赋能强基韧链”为主题,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

 

在大会上,不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高金吉、林君等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来自中国石化、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京仪集团、国务院国资委的五位行业专家也作主题报告,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大会还发出共建仪器仪表产业创新生态倡议,现场签署共建仪器仪表产业生态伙伴合作备忘录,北控集团相关所属7家企业共同签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协同合作备忘录 。这些举措,促进了上下游企业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比如,上游零部件企业通过与下游应用企业的直接交流,能更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研发出更贴合实际应用的产品;中游整机制造企业则可以整合上下游资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

 

此外,海淀区还计划在北京市整体统筹安排下,链接高校院所和企业资源,推动搭建科学仪器公共平台,支撑核心零部件、整机、工程化研发和应用推广,推动项目、人才、资源一体化配置。通过公共平台的建设,实现仪器设备研发、测试、验证等资源的共享,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 。

 

协同京津冀,辐射全国产业发展

 

北京在自身仪器设备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协同京津冀地区,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为全国仪器设备上下游链条协同发展提供了示范。

 

在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产业链方面,北京与天津、河北形成了紧密的协同关系。北京依托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承担起研发核心技术的重任,如北京精雕科技的五轴数控机床“智慧大脑”——数控系统就诞生于北京门头沟精雕总部,这里聚集着300多名研发人员,为机床实现微米级加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天津凭借深厚的工业基础,制造关键功能部件,像天津精雕承接了总部两大类、40多种精密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的生产和5款新产品的研发,1天就能有100多套精密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发往廊坊 。河北则负责整机装配和测试验证,最终实现“一台机床、三地智造”。这种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了三地的优势,提高了产业整体竞争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

 

北京在仪器设备上下游链条协同发展中,通过政策引领、平台搭建和区域协同等举措,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示范。在未来,随着北京仪器设备产业的持续发展,必将在全国产业发展大局中发挥更为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我国仪器设备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