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控企业发展呈现新态势,智能化、国产化成关键走向
当下,全国工控企业正处于发展变革的关键节点,一系列新趋势在市场、技术、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逐渐浮现,为行业发展勾勒出全新图景。
在市场格局方面,行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传统设备领域,如PLC、变频器市场增长乏力,竞争愈发激烈。国产PLC品牌在小型PLC市场虽有一定成绩,2023年国产化率达到21%,但中大型PLC市场仍被西门子(47.1%)、欧姆龙(12.1%)等外资品牌牢牢把控。在变频器市场,外资占比46.4%,国产厂商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频繁,企业主要依靠降本和标准化方案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而新兴领域,如工作站、智能工控屏则成为行业突围的关键增长点。随着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化需求的持续攀升,这些领域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抢占先机。
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工控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一方面,AI、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与传统工控深度融合,引领行业智能化升级。AI算法可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与故障预测,据东方财富网数据,AI驱动的维护方案能将设备寿命延长20%,维护成本降低40% ;边缘计算有效降低延迟,提升系统实时响应能力;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建模,助力产线效率优化。另一方面,随着能源成本的上升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工控成为趋势。众多工控企业积极探索智能自动化方案,实现能耗降低与碳足迹管理,预计2025年绿色工控解决方案的市场渗透率将达60%以上 。
国产化替代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与供应链安全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本土企业在工控领域持续发力。在PLC市场,尽管西门子仍占据48%的份额,但本土企业在小型PLC领域逐步突破,国产芯片适配工控系统的研发也在加快。像深圳华龙迅达推出基于龙芯芯片的高性能PLC及自主研发的AI机器人技术,不仅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构建了国产化技术体系,打破国外长期垄断 。和利时坚持全栈自研,硬件国产化率达到100%,软件100%自主编码,产品矩阵覆盖大中小全系PLC、高精度伺服系统、智能变频驱动,为能源、交通等关键行业提供安全可控的解决方案。
此外,全球化布局成为不少工控企业的重要战略。国内企业正逐步打破欧美巨头的垄断格局,以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为切入点,不断提升产品的海外市场占有率。未来,竞争将聚焦于数字化平台与低碳技术的全球生态输出,实现从“卖产品”到“立标准”的重大跨越。新兴领域也为工控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5年低空经济相关工控技术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兴起,正不断推动工控设备轻量化设计与能源管理技术的迭代升级。
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全国工控企业需积极应对,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品牌建设,拓展国内外市场,在智能化、国产化、绿色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