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企业:在“自主攻坚”与“AI赋能”中重塑产业中枢
2025年的中国工控产业正迎来战略跃迁期,政策托底与技术革命形成共振,推动工控企业从“设备供应商”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全面转型。在国产替代的深水区与智能化的新赛道上,本土企业正以技术破壁与生态重构,重新定义工业控制的核心价值。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规模与替代同步提速
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为行业发展注入确定性动能。《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4-2026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密集出台,从安全防护、数字化转型到设备更新多维度构建支撑体系,其中2027年前80万台工控设备更新改造的规划,直接激活万亿级市场需求。市场规模随之稳步扩张,2024年行业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预计2025年将攀升至3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两位数水平。
国产替代进入“结构性突破”新阶段。在DCS领域,中控技术、和利时等企业凭借技术迭代,在石化、电力等关键行业市占率已升至40.4%,部分龙头企业更是突破45%;PLC市场呈现“低端普及、中端突破”态势,本土品牌在小型设备领域市占率达32%,新能源汽车产线需求更推动中大型PLC国产替代率从2020年的5%跃升至2024年的15%。和利时LX系列PLC实现单机控制256轴的技术突破,凭借100%自主设计芯片组与超强兼容性,在军工、能源等领域站稳脚跟,成为国产替代的典型标杆。
技术融合重构内核,“智绿双驱”成竞争关键
AI与工控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写行业规则。中控技术在工业AI大会上展示的流程工业千亿参数时序大模型(TPT),已在多家大型企业落地应用,通过精准分析生产数据实现收率提升与能耗降低;汇川技术则将AI赋能于伺服系统与工业机器人,实现0.01毫米级的精密控制,适配新能源汽车、3C电子等高端制造需求。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方案更成为标配,可使设备停机时间减少60%,维护成本降低40%,显著提升工业生产的稳定性与效率。
绿色转型倒逼技术升级,形成新的竞争壁垒。行业加速推广能效优化与轻量化设计,绿色工控解决方案推动产业碳强度下降25%,预计2025年这类方案渗透率将超60%。在新能源领域,SCADA系统受益于光伏、风电并网需求,实现40%的云化转型,既满足清洁电力高效调度需求,又通过数字化手段降低能源损耗,成为“双碳”目标下的重要技术支撑。
生态协同破局突围,全球布局崭露锋芒
产业链生态的协同共建成为突破外资垄断的关键。本土企业正从单一设备供应向“硬件+软件+服务”的生态模式转型,中控技术打造的“工业操作系统+行业APP”模式,已在流程工业实现深度落地;亚控科技、力控科技则通过低代码平台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门槛,快速抢占下沉市场。这种生态构建不仅提升了客户粘性,更通过技术复用加速全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全球市场成为本土企业的新战场。和利时PLC已进入40多个国家,与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中控技术、汇川技术的智能装备借助“一带一路”东风,在东南亚、中东欧的制造业升级项目中占据先机。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正从“产品输出”向“标准输出”跨越,在特高压控制、新能源调度等领域的技术实践,正逐步转化为国际标准话语权。
从自主芯片的突破到工业大模型的落地,中国工控企业已走过“跟跑”的初级阶段。面对高端市场外资仍占主导的挑战,本土企业正以政策为锚、技术为刃、生态为盾,在自主可控的道路上持续进阶。未来,随着“AI+机器人”融合深化与绿色技术普及,中国工控企业将不仅筑牢制造业的“神经中枢”,更有望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确立核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