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中国高端制造业取得显著进步,“中国精度”发挥了关键作用。从高精密数控机床的精湛技艺,到大型装备制造业精密测量技术的突破,再到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创新成果,“中国精度”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完善了测量科技发展体系,还为多个重要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现代交通领域,其应用成果斐然。展望“十五五”,“中国精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国精度”在高端制造业的体现
在高端制造业中,“中国精度”有着淋漓尽致的展现。以山东一家企业研制的先进数控机床为例,一根直径30毫米的金属棒材,经其连续21小时铣削操作,能产生127根直径仅0.05毫米的针形试件,细如发丝。制造精度不仅体现在微观尺寸和精细结构的制造能力上,还反映在测量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方面。在高端制造业的某些关键环节,测量精度要求极高,些许偏差便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精密测量技术的突破
随着中国大型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扩大,精密测量技术不断向大尺寸大空间测量迈进。今年,中国批准建立的大长度基准装置堪称典范,其测量范围达80米,测量范围内误差仅为2.45微米,相当于人在1600米之外分辨出头发丝的直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装置填补了制造业大长度最高计量能力的空白,大大提升了航天器对接、飞机翼身组装、船舶船体装配测量等大型装备关键零部件加工与装配的精度和质量可靠性,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量子精密测量领域的进展
在中国量子精密测量领域,近期也传来捷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全新原子自旋传感器成功实现对弱磁场的超高灵敏度与可溯源精准测量,在近地磁量级的磁环境下能够精准测量比地球磁场弱十亿倍的磁信号,完美达成“测得精”和“测得准”的目标。
“中国精度”的广泛影响
从陆地上的大型装备制造,到浩瀚宇宙中磁信号的“捕捉”,“十四五”期间,“中国精度”的相关成果不仅填补空白并完善了中国测量科技发展体系,更为基础科学研究、高端装备制造、宇宙探索等领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在现代交通领域,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例,过去延崇高速隧道内卫星信号弱,车辆无法获取定位数据及传输数据,而有了北斗系统高精尖科技的助力,不仅可对隧道内车辆精准定位,还能通过相应导航系统标注出隧道内的救援点、逃生点等信息。并且,“十四五”时期,中国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率等指标已提前完成,全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张网”建成,其应用领域从传统测量测绘拓展到精准农业、形变监测、自动驾驶、电力巡检、智慧港口、共享单车等多个方面。
“中国精度”的未来展望
“十四五”即将收官,“中国精度”依旧是中国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近期印发的《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旨在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计量问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35年前发展规划》也表明,下一代北斗系统将提升时空基准维持精度和自主运行能力,持续提升服务性能。由此可见,“十五五”时期,“中国精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中国经济巨轮驶向更高水平。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