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消息

政策锚定,市场破冰:“十五五”下循环模式的落地加速度

   2025-11-01 00
核心提示:政策锚定,市场破冰:“十五五”下循环模式的落地加速度“十五五”规划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明确部署,如同精准导航的“政策

政策锚定,市场破冰:“十五五”下循环模式的落地加速度

 

“十五五”规划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明确部署,如同精准导航的“政策罗盘”,而下游市场对再生资源的旺盛需求恰似强劲的“市场引擎”。双轮驱动之下,资源循环模式正从规划蓝图加速变为产业实景,在工业、农业、再生资源等领域形成“政策引导方向、市场激活动能、金融提供支撑”的良性循环,推动产业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生态跃迁。

 

政策筑基: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细则的全链条赋能

 

“十五五”规划将资源循环利用纳入绿色发展核心框架,与前期政策形成层层递进的支撑体系,为产业发展划定清晰路径。在顶层设计层面,规划明确“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并将零碳工厂建设、产品碳足迹管理等制度纳入实施范畴 ,从根本上确立了循环经济的战略地位。

 

具体政策则聚焦“精准发力”与“加力扩围”,形成可落地的行动指南。2025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两新”政策通知,进一步强化回收循环利用能力建设,明确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二手商品交易、再制造升级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 。地方层面迅速响应,重庆投建数十亿级再生资源循环基地,南京在各区布局旧物回收一条街,东莞电子废料回收园区年产值已突破百亿,政策红利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实体。更具吸引力的是激励机制的落地,节能降碳专项补贴对符合标准的项目给予最高20%、单个达1亿元的资金支持,超长期特别国债中8000亿元定向投向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为项目落地注入资金活水。

 

市场破冰:从需求拉动到价值重构的全维度激活

 

政策划定的赛道上,市场需求正成为循环模式规模化落地的核心驱动力,推动再生资源从“废料”变为“资源”。在工业领域,钢铁、化工等行业对固废综合利用的需求持续攀升,宝山钢铁通过发行5亿元低碳转型债券,将资金投入氢基竖炉项目,实现铁水生产减碳50万吨/年,既响应政策要求,又通过资源循环降低原料成本 。电子行业的更新迭代更催生巨大市场,2025年旧电脑回收量同比增长40%,东莞电子废料回收园区凭借精准的资源再利用,实现年营收超百亿的规模效应。

 

下游消费端的“绿色偏好”则进一步放大市场动能。从汽车、电子到包装行业,越来越多企业将再生材料占比、碳足迹数据纳入采购标准,推动再生资源溢价效应凸显。这种需求倒逼下,山东菏泽某企业的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年处理粪污35万吨,产出的生物天然气和沼肥精准对接能源与农业市场,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而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废旧塑料再生等领域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5年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规模已突破1.8万亿元,印证了市场对循环模式的高度认可。

 

协同共振:政策与市场的双向赋能效应

 

政策的“指挥棒”与市场的“晴雨表”形成共振,推动循环模式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升级。金融工具成为重要连接纽带,农发行、兴业银行等机构推出专项绿色信贷,为秸秆综合利用、废旧塑料再生等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兴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更实行“达标降息”机制,激励企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平安产险创新“保险+认证”模式,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提供责任险,破解了再生产品的安全信任难题 。

 

产业层面的协同效应愈发显著。工业领域通过余热余压回收、废气资源化等技术,实现“减排+增收”双重目标;农业领域创新“种养结合”模式,秸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和有机肥,减少面源污染的同时提升农业效益 。在政策目标引领下,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已向40亿吨迈进,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45亿吨,循环经济正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新引擎。

 

从“十五五”规划的顶层指引到地方园区的落地实践,从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到下游市场的需求拉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正彻底激活资源循环的产业价值。这场变革中,循环模式不再是环保合规的“附加题”,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在政策护航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保障下,正书写着资源高效利用的新篇章。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