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AI算力竞争白热化之际,谷歌另辟蹊径,披露“捕日者计划”,剑指太空AI数据中心的建造。该计划旨在通过卫星网络解决AI能源需求难题,虽面临技术与成本挑战,但已与Planet达成合作,将于2027年初发射原型卫星,而轨道计算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捕日者计划”内容与目标
谷歌的“捕日者计划”目标明确,即在太空中建造大规模AI数据中心。为此,谷歌将构建一个搭载定制TPU芯片的卫星网络,这些卫星运行在晨昏太阳同步的低地球轨道上,依靠近乎持续的太阳能驱动运行,以解决人工智能发展所面临的巨大能源需求问题。
选择太空的原因
随着AI模型日趋复杂,计算量与能耗呈指数级攀升,带来财务、环境及电网压力。而太空能源丰富稳定,在合适轨道上太阳能板发电效率比地球表面高出八倍,且能近乎不间断接收日照,可大幅降低对重型机载电池的依赖,这便是谷歌选择将计算基础设施迁移至太空的原因。
计划的技术挑战与进展
此计划面临诸多技术挑战。热管理、在轨系统可靠性等问题亟待解决。不过,早期研究也有积极成果,如模拟低地球轨道辐射环境时,Trillium表现出优异抗辐射性能;地面测试实现了1.6 Tbps的双向传输速率;实验室成功实现单向800Gbps的光链路传输速率,并开发基于精密轨道控制的卫星编队模型。
经济可行性分析
谷歌强调经济可行性是关键。其财务模型基于太空发射成本大幅且持续下降的预判,认为火箭发射成本需降至每公斤200美元以下,天基数据中心总体成本才有望与地面数据中心能源支出持平。谷歌相信2035年左右有望实现这一价格拐点,SpaceX下一代星舰等也为该模型提供了支撑。
项目推进与行业竞争态势
谷歌采取务实策略推进计划,已与Planet合作,计划2027年初发射两颗原型卫星,测试TPU硬件、机器学习模型及光学星间链路能力。然而,轨道计算领域竞争激烈,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Starcloud初创公司也已成功发射配备英伟达AI GPU的测试卫星。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