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8月26日,英伟达发布的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迅速到货中国,引发行业关注。这款芯片以开发者套件形式发售,性能较上一代显著提升,对机器人运行模式影响重大。对此,行业人士发表见解,同时多家中国厂商已积极布局相关领域。
Jetson Thor发布及性能亮点
北京时间8月26日,在英伟达发布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的12个小时后,其产品就现身北京海淀的灵初智能办公室。目前,该芯片已以开发者套件的形式正式发售,售价为3499美元。据英伟达披露的数据,新一代Thor芯片基于Blackwell架构,在FP4精度下提供高达2070 TFLOPS的峰值算力,也就是每秒2070万亿次浮点计算,比上一代Orin芯片提升了7.5倍,能效提升3.5倍。
行业人士对Jetson Thor的看法
灵初智能的工程师钟伊凡表示,Thor在算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上实现突破,这使得机器人能够直接在端侧运行大规模、高性能的模型,从而完成更通用和复杂的任务。此外,Thor在数据处理能力和接口带宽上的提升,使机器人能够承接来自高分辨率、高频率传感器的多模态输入并及时处理,推动更多原本依赖云端处理的任务回归本地完成,加速机器人在高节拍、复杂交互等场景的落地。萨摩耶云AI机器人行业研究员郑扬洋指出,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延续了AIGC爆发前夜的策略,抢先搭建基础设施并力图影响行业标准。然而,机器人应用更为碎片化,中国厂商可在低功耗芯片、细分场景或开源生态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国产厂商的布局情况
面对英伟达在机器人“大脑”领域的动作,中国多家厂商已经开始在“脑”环节展开部署。今年6月,地瓜机器人发布了RDK S100开发套件,采用“大小脑”异构架构设计,主打兼顾推理和实时运动控制,减少控制系统的体积和复杂度。黑芝麻智能为武汉大学“天问”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华山A2000芯片和武当C1236芯片,分别用于机器人的“大脑”和“小脑”。瑞芯微针对机器人特点,推出旗舰芯片RK3588,支持多模态数据处理和高性能计算,为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提供底层算力支持。郑扬洋表示,国产芯片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更贴近市场的定制化服务,在场景优化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化优势。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