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所有AI合成内容都要依法打上“电子水印”。这一举措旨在应对当前AI合成内容滥用的乱象,帮助公众有效辨别,维护网络环境真实可靠。同时,相关各方也收到了针对性的提醒。
新规施行,AI合成内容需打“电子水印”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规定,自2025年9月1日起,所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虚拟场景等信息,都必须依法添加“电子水印”,即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其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
“电子水印”的具体形式
显式标识指在生成合成内容或者交互场景界面中,以文字、声音、图形等方式呈现并可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例如在生成文本的合适位置加文字或通用符号提示;音频通过开头、结尾等位置加语音或音频节奏提示;图片在角落等合适处加明显提示标识;视频在起始画面、周边、末尾及中间合适位置添加显著提示标识;虚拟场景在起始画面显眼处及持续服务过程中合适位置提示。且在提供下载、复制、导出等功能时,应在适当位置添加提示标识。隐式标识则是采取技术措施在生成合成内容文件数据中添加的,不易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包含生成合成内容属性信息、服务提供者名称或者编码、内容编号等制作要素信息,鼓励服务提供者添加数字水印等形式的隐式标识 。
“电子水印”助力“打假”
当前,互联网平台存在不少AI移花接木的视频,AI换脸、AI盗声等不当滥用行为,易引发侵犯肖像权、声音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及诈骗等犯罪行为。如有的商家伪造奥运冠军声音卖土鸡蛋以误导消费者、推销商品甚至实施诈骗。给AI合成内容打上“电子水印”,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分辨此类内容。
无标识内容可举报及相关提醒
《办法》实施后,对于没有标识的AI合成内容,公众可以举报。若刷到疑似内容,可录屏举报,或@平台官方客服。法律专家提醒公众,要保持警惕,勿轻信AI生成的音视频或直播,避免财产损失;被仿冒者可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网站平台要提升检测鉴伪能力,对此类乱象加大监管,对发布者内容严格审核,做好处置。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