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8月北京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和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彰显了中国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高度重视。中国企业推出低价人形机器人,成本控制与规模化生产成果显著,同时中国消费者接受度高,政策支持全方位,产业发展迅猛,市场前景广阔。
北京双盛会,凸显产业战略地位
8月,北京在短短几天内接连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和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全球200家机器人公司参展,相比2024年,今年参会人数显著增加,不仅有行业参与者,还有大量普通民众。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有280支队伍、500多台人形机器人参与竞赛。摩根士丹利认为,这两场活动彰显了中国将人形机器人列为国家重点发展方向,采用了与电动汽车等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相似的策略。
超低价产品,颠覆市场预期
中国初创企业宇树科技和众擎智能分别推出售价约5900美元的宇树R1和5500美元的众擎智能SA02人形机器人,价格远低于市场预期。这一策略与西方开发商不同,中国企业倾向发布面向不同受众的广泛产品系列。这些低价机器人虽非最先进,但可收集训练数据,且能大规模生产。
消费者认知差异,反映发展环境不同
摩根士丹利AlphaWise团队调研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度约为美国的两倍。对于“人形机器人是否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美国仅5%受访者持积极态度,中国则达61%。这种差异受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影响,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政策资金支持,助力产业发展
中国政府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支持形成全方位政策体系,自2023年2月工信部发布指导意见后,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政策,设立专项基金,建立产业联盟。2025年,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出台相关计划和方案,各级政府设立基金总规模约1870亿元人民币,多地成立产业创新中心和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化。
市场前景广阔,投资机遇显现
摩根士丹利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年收入可能达近5万亿美元。其“人形机器人100指数”自2月6日设立以来上涨18%,跑赢标普500指数等。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月内涨幅也跑赢MSCI中国指数。大摩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处于类似2010年代后期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发展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机遇。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