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工业化发展:创新驱动,迈向高端新征程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我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稳步推进的大背景下,工程机械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支柱,正以创新为引擎,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道路上加速奔跑,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与巨大潜力。近期,从核心技术突破到产业集群壮大,从市场版图拓展到智能制造升级,工程机械工业化发展在多维度取得显著成果,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技术创新引领,打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核心技术是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命门”。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取得突破性进展。盾构机作为地下工程建设的“国之重器”,其主轴承曾长期依赖进口。经过近5年艰苦攻关,国内企业自主研制出用于超大型盾构机主轴承加工的全套“工业母机”,实现超大直径主轴承研制及产业化能力的突破,这背后是上百家配套企业在理论计算、软件设计、材料研发等全链条领域的协同努力 ,标志着我国在盾构机核心技术领域摆脱“卡脖子”困境,迈向国际领先行列。
在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工程机械正加速向“会思考、能感知”的智能装备转变。三一重工打造的C端客户设备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接入近百万台设备数据 ,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24小时监测,当吉林松原的挖掘机客户发出维修请求时,平台迅速响应,从接单到故障排除仅用时不到1小时 ,极大提升了设备运维效率与客户满意度。同时,无人化设备集群作业场景不断涌现,在安徽宣泾高速一期工程,三一无人机群已完成80公里中面层施工 ,施工精度和效率远超传统人工,开启工程机械施工新模式。
产业集群崛起,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工程机械产业壮大的关键路径。以湖南长沙为例,这座被誉为“工程机械之都”的城市,汇聚了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以及超600家主机制造和配套企业 ,2022年成功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在长沙,密集分布的配套企业与主机企业建立起高效供应链协同机制,形成强大“聚合效应”。距离某泵车生产企业仅13公里的一家上海液压零部件生产企业,去年投产以来,借助产业集群优势,产品规模和品类不断扩大,今年新增19条生产线 ,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市场竞争力大幅增强。
各地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集群梯次培育,完善产业生态。长沙着手构建产业集群“雁形方阵”,从国家级到省级,不同层次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竞相发展,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多个领域 ,实现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全覆盖,为工程机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绿色转型加速,契合时代发展潮流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化成为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动工程机械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上半年,电动装载机累计销售5114台,同比增长361%;电动叉车上半年销售468557台,比去年同期增长24.2%,占叉车总销售量的70.8% ,升降工作平台电动率超90% 。徐工机械新能源装载机收入同比增长近2倍,占总收入23.3% ,行业销量稳居第一。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首批7项电动工程机械国家标准的发布,填补我国在该领域国家标准空白,涵盖术语、整机、能耗试验方法、动力电池安全等产业链各方面 ,统一上下游技术规格,规范产业转型发展技术要求,加速电动工程机械市场化进程,为行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国际市场拓展,“中国智造”闪耀全球
面对国内市场周期性波动,工程机械企业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海外市场成为业绩增长重要支撑。2024年上半年,徐工机械来自境外收入达219亿元,同比增长4.8% ,国际化收入占比44% ,毛利率提升至24.41% ;三一重工海外市场持续发力,建立全球研发体系,开发不同区域市场客户所需产品 ,113台路机交付菲律宾,100余台起重机奔赴中东 ,并在南非等地新投建智能制造工厂,加速全球高端制造布局。
从产品出海到产业出海,我国工程机械企业正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变为在全球范围配置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资源 ,进一步推动本土化,更好满足全球客户需求,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中国智造”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展望未来,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启动编制 ,工程机械产业将继续围绕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方向砥砺前行,在创新驱动下,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迈进,为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与全球基础设施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