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军者,中国凭借着领先的技术和强大的产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与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技术层面,中国光伏企业不断创新突破,掌握了众多核心技术,从高效的晶硅电池到先进的钙钛矿电池,从智能的光伏逆变器到精准的系统监控技术,这些都成为与沿线国家合作的坚实基础。以中国电建承建的阿根廷高查瑞光伏电站项目为例,项目团队运用了自主研发的智能跟踪系统,根据太阳位置实时调整光伏板角度,极大提升了发电效率。该电站使用120万块太阳能光伏板,设计总装机容量达315兆瓦,年减排二氧化碳32.5万吨,成为南美地区装机容量最大、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 ,解决了当地长期缺电的难题,优化了能源结构。
从产能优势来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光伏产业链,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各环节产能均居世界首位,能够稳定供应高质量、低成本的光伏产品。在东南亚市场,中国光伏组件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像晶澳科技在越南建立了5GW硅片、电池和组件一体化光伏产能,不仅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还辐射周边国家,带动了区域光伏产业发展。
在项目合作模式上,中国企业因地制宜,灵活开展多种合作。在一些资源丰富但资金短缺的国家,采用BOT(建设 - 运营 - 移交)模式,由中国企业出资建设光伏电站,运营一定期限收回成本后移交当地政府,如在柬埔寨的光伏电站项目;对于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家,则通过技术转让、合资建厂等方式,帮助其提升本土光伏产业竞争力,如在马来西亚,众多中国光伏企业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 。
这些合作成果显著,不仅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大量清洁电力,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据统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设的光伏电站,每年发电量达数百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亿吨。在就业方面,仅一个大型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就能为当地创造数千个就业机会,涵盖从工程建设、设备维护到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 未来,随着合作的持续深入,中国光伏产业将继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光发热,助力全球能源转型迈向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