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德国被挤出前十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在这份被誉为“科技国力晴雨表”的榜单中,出现了一个令全球瞩目的重大变化: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取代德国,成为首个进入该榜单前十的发展中国家,而德国则从去年的第九名滑落至第十一名 ,十年来首次被挤出前十。
此次全球创新指数对全球139个经济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共设置制度、人力资本和研究、基础设施、市场成熟度、商业成熟度、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等7个领域,21个二级指标和78项细分指标 。榜单头部格局保持稳定,瑞士连续第15年位居榜首,瑞典和美国分列第二、第三位,韩国从去年的第六位跃升至第四位,新加坡排名第五,英国、芬兰、荷兰、丹麦、中国依次位列第六到第十位 。
中国此次排名提升,主要得益于在知识产权创造、科技出版物、研发支出等关键指标上的强劲表现 。从数据来看,2024年中国贡献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球最大专利申请国 。在研发投入方面,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2024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支出国 ,在后期风险投资和企业融资研发中,中国均排名全球第二 ,目前已展现出成为全球研发支出第一大国的潜力。在创新产出方面,中国多项知识产权相关细分指标位居全球第一,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人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商标申请量,创意产品出口额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等 。此外,中国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产业集群发展情况、企业供资研发总支出(GERD)占比等相关细分指标方面排名全球第二 。
在创新集群建设上,中国的表现同样十分亮眼。中国共拥有24个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数量居全球首位 。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超越东京—横滨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榜首 ,这一变化背后是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在风险资本、专利申请、科研机构密度等关键指标上的全面提升;北京创新集群排名第四,上海—苏州集群位列第六 。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首次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纳入创新集群评估体系,中国在这一新指标上表现强劲,部分源于其蓬勃发展的创业投资市场和日益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 。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德国虽然仍然是重要的创新引擎,但当前面临着推动工业关键领域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从研发投入来看,受高通胀等因素影响,企业实际研发支出增长缓慢,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研发支出增长率从上年的4.4%降至2.9%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预测2025年增长率将进一步降至2.3% ,德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波及,在创新投入和产出的部分指标表现上,被中国超越。
中国跻身全球创新指数前十,是长期战略布局、持续投入与系统性改革的必然结果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更为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树立了标杆 ,揭示了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在缩小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创新差距 ,未来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话语权有望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