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阶段性关税互降,叠加北美传统旺季来临,全球跨太平洋航线迎来突如其来的发货高峰,亚洲主要港口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港口堵塞全面升级,宁波等地平均滞港超24小时
根据全球知名航运公司赫伯罗特(Hapag-Lloyd)最新通知,目前中国华东及东北沿海主要港口已出现普遍性船舶等待延误,部分港口情况尤为严重:宁波港:船舶等待时间约24–36小时,视靠泊密度不同而有所波动;上海洋山港:作为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拥堵问题更加严峻,等待时间长达24–72小时;青岛港:当前港区密集程度不断攀升,预计等待时间24–72小时。不仅是中国境内港口,亚洲主要中转节点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集装箱积压:新加坡港:当前等待时间在12–36小时;釜山PNIT码头:出现72小时平均延误;日本横滨港:虽然罢工已解除,但船只密度仍大,预计等待时间为12–24小时。据国际物流巨头德迅(Kuehne+Nagel)发布的最新港口运营监测数据显示,仅上海至宁波锚地已聚集130艘待泊船舶,青岛港也有超过20艘船舶滞留。
物流链持续紧绷,美国内陆运输同样承压
不仅中国港口频频亮起“红灯”,美方接收港也正陷入吞吐瓶颈。据德迅警告,由于大量货物集中在短时间内抵达,美国主要港口的铁路转运系统也面临拥堵延迟:洛杉矶:11天平均滞留时间长滩:10天纽约:8天休斯顿:12天这意味着未来几周,跨太平洋整条物流链条都将面临设备紧缺与运力紧张的双重考验。
运价飞涨,太平洋航线一周内暴涨超三成
航线紧张,直接反映在了价格曲线上。据权威机构Drewry发布的世界集装箱指数(WCI),过去一周上海至洛杉矶航线运价上涨16%,达3136美元/FEU;上海至纽约运价更是暴涨19%,升至4350美元/FEU。而根据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数据,上海至美西航线一周内涨幅达31%,美东航线也上涨22%。分析人士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太平洋航线的现货运价仍将保持上行态势。与此同时,亚欧航线市场则显得相对“冷静”。WCI数据显示,上海至鹿特丹、热那亚航线运价均环比下降1%,分别为2035美元/FEU和2742美元/FEU,反映出当前欧线需求疲软、运力充足。
出口窗口正在开启,亚洲市场迎来关键增长节点
由于中美90天关税削减将与传统出货旺季重叠,业内人士普遍预判,今年7–8月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将迎来出口“窗口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占美国进口集装箱份额约40%,此次出货潮或将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枢纽地位。与此同时,跨境电商平台、外贸企业、制造供应链等出海主体,将迎来新一轮市场拓展良机。谁能提前布局、及时响应,就有望在这一轮全球出货潮中抢占增长先机。
对于正处在“稳出口、拓市场”关键阶段的中国五金机电企业而言,掌握港口动态、运价趋势、国际通道变化,已成为制胜全球贸易战的基本功,产业变局之下,唯有前瞻与效率,方能抢占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