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9日,在约旦河西岸图尔穆斯艾亚镇,正值橄榄秋收季,巴勒斯坦农民却遭遇不幸,他们在采摘橄榄时,遭到以色列定居者在以军保护下的暴力袭击,导致人员受伤。近期类似事件频发,而这背后,是巴以复杂的领土争端及以色列长期的占领现状。
橄榄秋收季,巴农民遭以定居者暴力袭击
当地时间19日,在约旦河西岸的图尔穆斯艾亚镇,巴勒斯坦农民阿布拉正采摘橄榄,以色列定居者在以军保护下,对阿布拉及其同伴发起袭击,阻止他们采摘。阿布拉称:“上千年来这片土地一直属于我们,我们每年都在此采摘橄榄。去年,犹太人定居者在附近搭建了营房。刚才,犹太人定居者在以军的保护下,使用燃烧瓶和石头袭击了手无寸铁的村民。”农民奈尔也表示:“我们早上七点左右,到城镇东部采摘橄榄。一个小时后,约两百名以色列定居者也来到此地,其中一些人持有武器,他们随即开始射击并焚烧汽车,有两名巴勒斯坦人受伤。以色列定居者又开始投掷催泪瓦斯。我们束手无策,因为我们手无寸铁。这就是以色列的“占领”政策,因为这些定居者与士兵没有区别。”一名外籍活动人士福阿德称还有两名美国人受伤,且事发地区属巴以双重管辖的B区,但以色列定居者暴力行动未受限,“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离开。尽管这片土地属于巴勒斯坦人民,但以色列定居者可以随意进出”。此外,10月17日,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农民在采收橄榄时,也曾受到以色列定居者及军队的暴力侵扰,农民遭遇各种威胁,橄榄采收一再被耽误。
约旦河西岸A、B、C区划分的由来
1993年9月,在国际社会斡旋下,巴解组织与以色列签署《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此后双方又签系列协议,“奥斯陆模式”逐步形成,开启以“土地换和平”为核心原则的奥斯陆和平进程。依据协议,约旦河西岸被划分为三个区域:A区约占18%,包括多数巴勒斯坦城市,民事和军事均由巴勒斯坦控制,大部分巴勒斯坦人居住于此;B区约占22%,含较小城镇、村庄和农村地区,处于巴以双重管辖,巴方负责民事事务及当地治安,以方进行军事控制;C区面积最大,占60%,民事和军事完全由以色列控制,拥有大部分资源,有数十万犹太定居者及少量巴勒斯坦人居住,这些巴勒斯坦人在建造房屋等方面受以政府严格限制。
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失败,以色列占领持续
将约旦河西岸划分为三区本是临时安排,原定持续五年,期间巴以进行最终地位问题谈判,以逐步移交控制权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但时至今日,谈判未取得进展,以色列仍维持对约旦河西岸的控制。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咨询研究员梅克尔伯格称,《奥斯陆协议》签订30多年,仍在谈论A、B、C区,象征着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失败。A区虽名义上由巴方完全控制,但以军常以安全为由开展军事行动,B区和C区更是直接处于以军控制之下,以军在约旦河西岸设检查站、逮捕巴勒斯坦人、闯入及拆毁住宅、突袭等已成常态。此外,以色列无视国际反对,持续在约旦河西岸被占领土建设犹太人定居点。今年年初报告显示,近53万犹太定居者居住在约250个以色列政府批准及未经批准的定居点和前哨站。今年8月,以色列还批准在C区建造超3000套住房的“E1区”。梅克尔伯格指出,以色列的占领愈发根深蒂固,犹太定居者暴力事件增加,未尊重巴勒斯坦对A区的完全控制,多数巴勒斯坦人认为无出路,成千上万人被关监狱,许多人被行政逮捕却未受指控,社会经济状况差,人们盼望改变,生活在独立国家,享受应有权利。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