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消息

治污攻坚深水区:2025年污染防治的成效与突破

   2025-11-01 220
核心提示:治污攻坚深水区:2025年污染防治的成效与突破从京津冀上空持续刷新的“蓝天成绩单”到长江流域日渐清澈的河流水质,2025年的污染

治污攻坚深水区:2025年污染防治的成效与突破

 

从京津冀上空持续刷新的“蓝天成绩单”到长江流域日渐清澈的河流水质,2025年的污染防治工作正处于“成效巩固”与“难点突破”并存的关键阶段。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的理念指引下,全国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同时针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攻坚行动不断向纵深推进,为美丽中国建设筑牢根基。

 

质量向好:核心指标实现稳步提升

 

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污染防治成效通过数据得到直观印证,空气与水环境质量均保持改善态势。空气质量方面,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PM10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攀升至87.6%,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 。重点区域治理成效尤为显著,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6%,汾渭平原13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同比跃升9.4个百分点,曾经的重污染区域正加速褪去“灰霾滤镜” 。

 

水环境治理同样交出亮眼答卷。前三季度,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9.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稳定在0.7%,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等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90.5% 。这一成果背后,是全国36万余个入河排污口、6.3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全流程管控的扎实推进,以及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的基本消除,从源头遏制了水体污染风险。

 

攻坚深化:靶向治理破解沉疴顽疾

 

在总体改善的态势下,针对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的靶向治理成为2025年污染防治的鲜明特点。工业污染管控持续加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过暗查暗访直击痛点,曝光了山东淄博亨禄建材石灰窑烟气直排、德州锦冠冶金公司违规建设炼钢电炉,以及内蒙古乌海华信煤焦化公司焦炉荒煤气直排等典型案例,以“零容忍”态度倒逼企业整改。危险废物治理领域更实现“精准打击”,洛阳华苏染料有限公司委托无资质人员通过渗坑倾倒强腐蚀性工业废水(pH值低于0.3)的案件,已由环保部门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彰显了对污染犯罪的严厉惩处态势。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成为新的攻坚重点。环保部门对畜牧业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明确要求养殖场必须配备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通过专项资金补贴推动秸秆粪污综合利用,推广“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针对企业“先投产、后治污”的侥幸心理,监管部门强化审查与处罚,北京某企业因污染排放不达标被处以十万元罚款,形成有效震慑。

 

体系升级:构建全链条治理新格局

 

2025年的污染防治工作更注重系统性与长效性,通过制度完善与技术创新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在监管层面,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建立,386万余个固定污染源被纳入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实现“持证排污、按证监管”的闭环管理。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既避免了“大水漫灌”式治理的低效,又为企业明确了环保责任边界。

 

从“重点攻坚”到“全面推进”的转变中,治理理念不断升级。各地不再局限于单一污染指标的削减,而是转向流域、区域的整体生态修复;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转型,通过技术改造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公众从环境质量的“感受者”成为环保行动的“参与者”,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氛围。

 

2025年的污染防治实践证明,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并非朝夕之功,既需要直面问题的攻坚勇气,更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思维。从数据向好到生态向美,从个案突破到体系完善,污染防治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