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全球能源转型:中国的创新实践与世界担当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中国不仅是新产品的发源地,更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引领者。从占据全球四成的新型储能装机到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清洁能源服务,从填补空白的绿色装备到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方案,中国正以“转型速度第一”的实绩与开放共享的姿态,为全球能源变革注入核心动力。
规模引领:以硬核实力筑牢转型根基
中国能源转型的引领地位,首先植根于全球领先的产业规模与发展速度。《能源变革指数蓝皮书2025》明确指出,中国已斩获全球能源转型速度第一的桂冠,在能源变革指数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三,更是前十位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主力军。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大关,占全球总装机比重超40%,这一数字相当于4个德国的总装机量,构建起全球最庞大的新型储能网络。
清洁能源供给能力的跃升更具标志性意义。目前中国年发电量已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为全世界每7人提供1年的电力;其中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攀升,全社会每用3度电就有1度来自风、光、水等绿色能源,彻底改变了“中国能源靠火电”的刻板印象。这种规模优势不仅支撑了国内“双碳”目标推进,更通过产业链辐射形成全球影响力——中国生产的风电、光伏产品仅过去一年就为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6.5亿吨,相当于种植147亿棵树,可绕地球赤道36圈。
方案输出:从产品出海到标准共建
中国的引领力更体现在“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输出上,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定制化的转型路径。在绿色航运领域,世界首艘内河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葛洲坝号”的下水,填补了全球内河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的技术空白,被外国媒体评价为“全球内河航运绿色转型的教科书级方案”。这艘总长近130米、载重1.37万吨的巨轮,搭载2.4万千瓦时的集装箱式锂电池,支持半小时快速换电、续航500公里,投运后每年可减少2052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少开10万辆家用车,为内河航运密集的国家提供了零排放范本。
在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青海格尔木350MW塔式光热发电项目以全自主技术刷新全球纪录。这个总投资54.35亿元的项目,拥有330万平方米的定日镜镜场(相当于462个足球场),通过自主研发的聚光吸热技术,预计2027年并网后每年可提供9.6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480万家庭一年用电需求。这类完全不依赖外国技术的“中国智造”项目,正成为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参考标杆。更具普惠价值的是“中国能源好物”清单的发布,60项覆盖五大关键领域的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以“菜单式”服务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便捷路径,充分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在能源领域的实践成果。
生态共建:开放协同中的责任担当
中国的能源引领之路始终伴随着开放共享的全球视野,通过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合作构建共赢生态。目前我国已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产品和服务,从东南亚的光伏电站到非洲的风电项目,中国的产业链优势正转化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实际成效。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全链条的能力赋能——从核心装备供应到工程建设,再到运维服务,形成了“技术+产品+服务”的完整输出体系,帮助发展中国家跨越能源转型的技术与资金门槛。
在全球能源治理中,中国正从规则的追随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建设者。通过发布能源变革指数、共享转型经验,中国与各国共同探索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转型路径,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转型模式垄断。正如国际社会所评价的,中国不仅在自身能源转型上跑出“火箭速度”,更通过扩大风能、太阳能供应链,创造性地帮助其他地区推进转型进程。
从规模领跑、方案输出到生态共建,中国在全球能源革命中的引领者角色日益清晰。这场转型不仅重塑了中国的能源结构,更以“向绿、向蓝、向太阳”的实践,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