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平安抵京,与此同时,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下行的空间站航天医学实验样本以及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也顺利运抵北京并交付相关科研团队。这些样本和样品将支撑多项实验项目的研究,有望取得重要科学成果。
航天员抵京后续行程安排
11月14日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平安抵京,并于11月15日凌晨0时30分许返回位于北京航天城的航天员大队公寓,受到家人、队友、航天科研人员的热烈欢迎。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进入公寓后,将进入隔离恢复期,接受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之后,他们将在北京航天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新闻媒体见面。
航天医学实验样本交付与研究规划
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下行的空间站航天医学实验样本于11月15日凌晨1时运抵北京,科研人员在北京航天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为其举行了交接仪式。此次交接的是神舟二十号和天舟九号2次任务的航天医学实验样本,总重量3.2公斤,包括血液、尿液、粪便、唾液、咽拭子、微生物和细胞共7类199份样本,将支撑19项空间站航天医学实验项目的研究实施。参与实验的19家科研单位,将针对空间环境对人体骨代谢交互调控、核心菌群演变、大脑稳态维持、生物节律和睡眠的影响等问题,从分子、细胞、器官等多层次,系统分析阐释失重状态下机体功能活动的发生规律、调控及机制。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莹辉介绍,“这些样本一方面让我们从多维度、全方位的去深刻分析失重和航天飞行对人带来的影响。包括前沿整合的组学技术等,在这边都有分析;另一方面,对于大脑的稳态调节、生物节律的相关性、骨的代谢调节,这些和人健康息息相关的,都在里面可以分析。同时,我们新建的一些模型,也对于地面大众的心衰以及衰老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
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与研究方向
11月14日,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涉及26项实验项目,实验样品总重达46.67公斤,并于11月15日顺利交付给科学家开展后续研究。这次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下行的实验样品,包括实验小鼠、斑马鱼和金鱼藻、链霉菌、涡虫、脑类器官、巨噬细胞、肝细胞等9种生命实验样品;钨铪合金、软磁材料、水合盐相变和模拟月壤、抗辐照光纤、新型热控涂层、空间薄膜太阳电池防护等3类32种材料样品;燃烧器、碳烟采集板及采集盖3种燃烧实验样品。 对于这些样品,科学家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除小鼠是在着陆后现场开展初步研究以外,其余生命实验样品已全部运抵北京并交付给相关科研团队。科学家后续将对返回的生命类细胞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蛋白组学检测等生物学分析,从细胞到3D组织多维度研究微重力环境对机体的影响,并解析其关键生物学机制和干预靶点,为相关疾病预防与干预提供新的线索。对于材料类实验样品,科学家将进行组织形貌、化学成分等测试分析,研究重力对材料生长、成分偏析等方面的影响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将推动高性能太阳电池防护材料、月球基地建设材料制备工艺的未来空间应用,为卫星通信、太空探索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针对返回的燃烧类实验样品,科研团队将开展纳米碳颗粒生成特性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有望为新型能源系统开发、空间防火技术以及先进功能纳米碳材料制备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璐介绍,“在轨实验不断在长期滚动实施,现在太空实验室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正常、非常饱满的运行状态。希望通过这些实验样品的下行,后续通过地面研究进一步跟进,有望能取得一些更加原创性的、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些科学成果。”
“航天鼠”太空奇遇增加科研价值
据央视新闻报道,四位小鼠“航天员”原定5 - 7天的“短期出差”,因飞船推迟返回升级为近两周的“超长加班”,这份意外也让小鼠太空之旅的科研价值翻倍。在太空,最大的变化就是没了白天黑夜,为此科学家特意在它们的“鼠房”安装照明系统,早上7时亮灯,晚上7时熄灯,模拟地球的日出日落,为它们守护“生物钟”。太空卫生也是个大问题,因为毛发、食物残渣和粪便都会在空中乱飘,一不留神就会被吸入,所以装置内有一套“风场”系统,像一位清洁工,把垃圾吹进收集盒,尽可能地为小鼠提供一个相对清洁的环境。研究人员发现,失重让小鼠迷失方向,把四面墙壁都当成了地面,上演各种“飞檐走壁”的绝活,且它们在太空饭量略减但饮水增多了。在地面实验室里还有一批扮演“对照组”角色的小鼠,像是小鼠航天员留在地面的影子,正是它们的付出,科学家才能精准找出太空环境中究竟是哪个因素让小鼠发生了变化,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更多更精细的科学数据。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