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曾经的中国首富,那个“定一个小目标,先赚一个亿”的王健林,居然也会落到如今的境地?5月8日,一纸冻结令让他名下价值3亿元的资产被冻结,累计冻结金额已经超过160亿元。曾经的豪言壮语,全球布局的万达帝国,如今却变成了一个不断“卖卖卖”来还债的故事。这背后的原因,既是个人选择,也是时代洪流的无情冲刷。王健林的经历就像一本反转剧的剧本,从巅峰到低谷,折射出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的风光与颓败。
一、从巅峰到谷底:王健林的万达帝国如何崩塌?
王健林的故事,起点并不低。1988年,34岁的他接手了濒临破产的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从负债149万元的烂摊子干起,硬是把它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商业地产帝国。2013年,他以860亿元身家登顶福布斯中国首富,万达广场遍布全国,海外资产收购风头无两。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个手握200多个万达广场、1300多家影院的男人会在几年之后沦落到“卖卖卖”的局面?
2017年是命运的拐点。那一年,王健林试图通过高价抢下大马城项目,却遭遇政策调控,海外投资被严查,银行收紧贷款,股债双杀接踵而至。短短半年,万达负债从2000亿飙升至6000亿。首富瞬间变成了“首负”。为了活下来,他不得不进行一场惨烈的“断臂求生”,77家酒店和13个文旅城被以骨折价卖给融创和富力,价值1300亿元的资产仅收回800亿元。这种“断臂”式的求生虽然保住了万达,但也让王健林的版图大幅缩水。
二、硬骨头商人的坚持:“什么都能卖,就是不卖国!”
王健林的选择与许家印、潘石屹等同时代枭雄不尽相同。在债务压力面前,他没有选择摆烂或者跑路,而是坚持卖资产还债,甚至连自己收藏的顶级豪华游艇也半价抛售。网友调侃,“海上劳斯莱斯变共享单车”,但王健林的回应却硬气得让人敬佩——“什么都能卖,就是不卖国!”这句话不仅被印在了万达员工手册上,还成为了他个人形象的象征。
他的这种坚持或许与他的军旅生涯有关。15岁参军,在东北边境站岗时,冻坏了两根脚趾也没下火线。这样的经历磨砺出了一种不屈的性格,也渗透到他的商业决策中。即便万达陷入6000亿的债务危机,他依然没有让万达广场烂尾,没有拖欠员工工资,也没有转移资产。这种“体面”的退场方式,成为他与许多同时代企业家的最大区别。
三、时代洪流:万达的衰落是个人悲剧还是行业缩影?
王健林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问题,更是时代的缩影。万达的巅峰时代恰好踩中了中国房地产黄金十年的节点,那时候政策宽松,投资海外受到追捧,房地产项目可以迅速变现。但2017年之后,随着政策收紧、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恒大爆雷,留下160万套烂尾楼,万达虽然没有烂尾,但却不得不靠卖资产苦苦支撑。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王健林的全球化布局也被迫中断。包括美国AMC院线、西班牙马德里地标大厦、英国圣汐游艇公司在内的海外资产纷纷被转手,珠海万达商管四次IPO失败,曾经高歌猛进的万达帝国只能靠“断臂求生”来延续生命。2024年,王健林仍在工地盯项目进度,背后却是银行停贷、投资人撤离、总部大楼挂牌转让的残酷现实。
四、从豪言壮语到79元白T恤:王健林的落寞与坚韧
2025年的王健林已经不是曾经的富豪榜常客。他的身家从巅峰期2600亿缩水至290亿,持股比例从78%暴跌至44%。但相比同时代枭雄的“烂尾”退场,王健林的坚持显得格外体面。六年间,他变卖了超过2000亿资产,却始终没有拖欠员工工资,没有让老百姓为烂尾楼买单。
5月的成都街头,王健林穿着79元的白T恤考察项目,身后不再有浩浩荡荡的随从。有商户认出他,递上一瓶矿泉水:“王总,歇会儿吧!”他摆摆手,继续和工程师讨论消防通道的宽度。这一幕让人想起1993年,刚转型商业地产的王健林在沈阳工地吃盒饭,三年打了222场官司差点破产。如今桥已坍塌,但过河的人还在走。
王健林的故事,既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从巅峰跌入谷底,但仍然保持着硬骨头商人的坚持。或许有人会嘲笑他的落魄,有人会感叹他的坚持,但无论如何,这位曾经的首富用行动告诉我们,“到了黄河也别死心,搭桥也要过去!”那么,你又从他的故事中看到了什么?是时代的无情,还是个人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