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发力农业灌溉,新技术新模式助力节水增产
近日,从全国多地传来农业灌溉领域的新动态,各地积极探索新路径,采用新技术、新模式,为保障农业用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甘肃民勤县,苏武镇苏山村试点建设的“双源互济”智能滴灌泵池成效显著。该系统以不到10立方米的智能泵池作为“智慧心脏”,地表水通过斗渠、农渠、毛渠流入泵池,经三级过滤网初次过滤后,由11千瓦潜水泵输送至机井首部进行深度过滤,最终通过机井管网实现精准滴灌 。这一创新构建起“河水优先、井水备用”的双水源系统,用精准滴灌取代传统漫灌,提高了地表水利用率,减少了地下水开采。据介绍,一座泵池可辐射灌溉300亩耕地,实现“滴灌+水肥一体化”,苏山村4000亩耕地已全部用上该系统。2025年,民勤县计划建设500座以上此类泵池,配套实施干支渠衬砌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重塑绿洲农业生态,为西北寒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山西在春灌工作中,大中型灌区发挥关键作用。截至4月25日,全省141处大中型灌区累计上水约5.67亿立方米,滋润552.3万亩农田。大禹渡灌区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灌溉时间、计量、水量的“三精准”,24小时电子监测让灌区管理更高效透明。新建的梨苑灌区利用东山供水和子洪水库水源,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精准灌溉,解决了祁县酥梨产业多年的灌溉难题,提升了酥梨产量和品质 。同时,现代水网工程保障用水需求,尊村引黄灌区经9级27座泵站接力提水,将黄河水送至运城市5个县(市、区),自2月3日春灌以来,累计提引黄河水4792万立方米,滋润66.33万亩农田。此外,农业水价改革激发活力,芮城县作为试点县,通过“总量控制+科学分配”“智能调度+分级管护”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水利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当地连续16年获评“全国产粮大县” 。
江西水电在庐山市蓼南、蓼花池灌区项目中,采用“渠改管”模式,降低输水损耗,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项目共重建、新建泵站13座,埋设输水压力管道111.2千米,安装各类监测设备及信息化监控软件系统,灌溉总耕地面积4.524万亩,涉及4个乡镇17个村。施工时,项目部紧盯湖区枯水施工“窗口期”,高峰期20处工作面同步作业,科学统筹推进。还推出“提高土壤固化道路一次成型合格率”“提高给水用聚乙烯PE管一次安装合格率”等QC成果,减少扬尘、降低成本,提前150天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灌区春耕灌溉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水安全保障。
农业灌溉关乎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各地积极探索与实践,无论是甘肃民勤的创新灌溉模式、山西的灌区现代化升级与水价改革,还是江西的“渠改管”及工程创新建设,都为农业灌溉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未来有望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推动农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