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力推农田水利升级,保障粮食旱涝保收
在粮食安全备受重视的当下,多地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与改造,致力于让更多农田实现旱涝保收,为粮食稳定生产筑牢根基。
安徽怀远:全域农田旱涝保收的蜕变
怀远县兰桥乡在水利建设上持续发力,多年来,从基础建设入手,先后建成33座电管站,开挖320多公里灌溉排涝渠,极大地拓展了有效灌溉排涝面积。但该乡并未满足于此,去年结合“八小水利”工程,针对薄弱环节重点突破。投入1200多万元更新改造4座电灌站,清淤1.3万米灌溉渠,新增80座桥涵闸配套设施。这一系列举措彻底解决了灌溉水流不畅和部分高地农田自流灌溉难题,如今全乡69000多亩农田全部实现旱涝保收,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蒙古东胜:节水与高标准农田的协同效应
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整齐排布的滴灌管成为田间“主角” 。过去,当地地势高、储水少,浇水困难,如今有了软体水窖和小喷头,灌溉问题迎刃而解。农户王春桃感慨道:“以前浇地像泼水,现在像打吊瓶。”2024年,东胜区投资525.4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节水量达26.58万立方米,粮食增产9.7万斤,新增产值30万元,带动周边600多名村民增收。通过推广膜下滴灌、浅埋式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东胜区累计建设和推广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让农田在节水的同时实现旱涝保收。
河南:高标准农田支撑粮食大省地位
河南作为粮食大省,严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省累计建成8585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的76.7%,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318万亩,粮食抗灾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在安阳县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90后种粮大户张先智介绍,现在播种、防病虫害、收割等环节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路好走、水好排,种粮成本降低,旱涝保收确保丰产。从粮食产量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粮食总产先后迈上1200亿斤、1300亿斤两个百亿斤台阶,并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高标准农田功不可没 。
这些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无论是小型水利设施的完善、节水技术的应用,还是大规模高标准农田建设,都能有效提升农田旱涝保收能力。未来,随着更多地区借鉴并推广这些经验,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我国粮食安全将更有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将迈出更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