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文学家有了一项重大发现,他们首次观测到一颗白矮星在死亡时经历“双重引爆”的可视化证据。通过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及其MUSE光谱仪,研究团队在对超新星遗迹SNR 0509-67.5的观测中,发现其内部的双层钙壳结构,为“双重引爆”这一新型爆炸机制假设提供了关键支持,这一发现对于破解白矮星爆炸机制之谜意义重大,相关论文已发表于《自然-天文学》。
观测发现:白矮星“双重引爆”的可视化证据
天文学家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及其MUSE光谱仪,对位于大麦哲伦云、距地球约6万光年的超新星遗迹SNR 0509-67.5展开观测,发现其内部存在双层钙壳结构。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它是首次观测到的一颗白矮星在死亡时经历“双重引爆”的可视化证据。此前,虽有“双重引爆”的新型爆炸机制假设,但一直缺少有力的观测支持,此次发现为该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爆炸机制:突破传统认知的“双重引爆”
此次观测的超新星为Ia型超新星,按传统观点,主白矮星需聚集质量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后才能爆炸。然而,此次印证的“双重引爆”机制显示,白矮星不必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也可引爆。具体过程为,在吸收伴星的氦元素后,白矮星会先触发表面引爆,形成向内的冲击波,进而引发白矮星核心的第二次爆炸。这种机制突破了传统认知,为理解白矮星爆炸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意义:助力解谜与带来视觉盛宴
澳大利亚堪培拉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博士生普里亚姆·达斯(Priyam Das)表示,“白矮星的爆炸在天文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尽管它们非常重要,但触发它们爆炸的确切机制这一长期存在的谜团仍然悬而未决”。而此次发现的“双重引爆”机制,正如普里亚姆·达斯所说,“有助于破解长期困扰科学界的白矮星爆炸机制之谜”。同时,他还提到,“这双重爆炸的确凿证据不仅有助于解开一个长期存在的谜团,而且还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超新星所创造的“美丽的分层结构”,让人们感受到了宇宙的壮美。
成果发布:相关论文发表于《自然-天文学》
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于7月2日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杂志上。此期刊在天文学领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该研究成果的发表,意味着这一发现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也将进一步推动天文学界对于白矮星爆炸机制的深入研究。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