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一场由电力驱动的农业变革正悄然兴起,为传统农业披上数字化、智能化的崭新外衣,从农田灌溉、农产品加工到温室种植的环境调控,电气化的身影无处不在,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劲引擎。
在农田灌溉环节,电气化节水灌溉设备大显身手。以吐鲁番为例,当地年均降水稀少,蒸发量却极高,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瓶颈。2023年起,一项总投资9.58亿元、覆盖63.86万亩葡萄园的高效节水改造工程开启,被赞为新时代的“坎儿井”。国网吐鲁番供电公司积极响应,近三年投入9.45亿元升级农网,新建10千伏线路1349.28千米,增换配电变压器1168台,为精准灌溉控制系统、水泵、传感器等提供稳定电力。农户穆合塔尔使用电气化节水灌溉设备后,葡萄亩产提升30%,灌溉用水节约40%,每亩灌溉成本从40元降至15元 ,“一升两降”的效益显著,也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在云南玉溪的农田,“共享灌溉”模式推广开来,村民扫码用电灌溉,每亩用电成本仅2元左右,相比传统汽油柴油机发电灌溉,成本大幅降低,还减少了约2.5升灌溉用油产生的碳排放 ,绿色又经济。
农产品加工领域,电气化同样不可或缺。在济源的阳光面粉厂,为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的一体化全自动小麦加工生产线。济源供电公司客户经理主动上门,组织专业团队勘察、测算用电负荷,协助线上报装,从申请到送电仅用7个工作日。在兰州市榆中县的高原夏菜配送中心加工车间,新引进的清洗机、切片机、速冻机、包装机等设备,在充足稳定的电力支持下高效运转。过去因电力不足限制生产规模和效率,如今农网改造升级后,大型现代化加工设备纷纷上岗,为农产品加工业带来新契机。
温室种植的环境调控方面,电气化更是让传统种植模式焕然一新。在广西雾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效智慧农业示范基地,3座总面积超1.1万平方米的智能大棚内,全自动供液系统定时精准喷淋,环境传感器实时捕捉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变化,一旦数据偏离设定范围,喷淋、遮阳、通风等设备自动开启。温度28.9℃、湿度72%……基地“大脑”的电子屏上,各项数据一目了然,果蔬在这样精准调控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寿光市智慧农业科技园的国产化连栋智能温室系统,集成了空气源热泵、正压湿帘冷暖风机组等设备,实现正压通风温室环境综合智能调控,夏季可创造低于室外10℃的环境温度,正压环境大幅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智能二氧化碳气肥联合增施系统,可根据种植种类、生育期及环境条件实现环境与水肥智能联调及分区控制,提升栽培区气肥浓度,果蔬增产幅度达30%左右 。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电气化贯穿农业生产各环节,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和质量,还推动了绿色农业发展。未来,随着技术持续创新和普及,电气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