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变革:洞察当下,预见未来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农业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新趋势、新技术不断涌现,重塑着农业的发展格局。从政策导向到科技创新,从产业融合到市场需求转变,多维度的变化共同勾勒出农业发展的全新蓝图。
政策领航,筑牢农业强国根基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农业强国建设要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达到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维持合理自给水平 ;到2035年,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
在耕地保护与建设方面,严守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积极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并完善建设、验收与管护机制。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上,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等政策体系。
科技赋能,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有望重塑我国农业生产体系 。
在生物育种领域,依托“南繁硅谷”等重大科研平台,重点突破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构建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创制抗逆高产的新品种。同时,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与共享机制,破解基因产权“卡脖子”问题。在智慧装备领域,大力推进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研发,集成物联网与AI决策系统,实现精准播种、变量施肥等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比如,数字化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大数据分析,农户能精准制定种植方案;智慧牧场里,牛羊佩戴智能项圈,健康状况和运动轨迹被实时监测,挤奶环节也由机械臂自动完成。
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农业产业融合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一方面,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像成都蒲江猕猴桃基地推出的“果树认养 + 采摘游”模式,每亩增收8000元 ;鲁家村打造家庭农场聚集区,通过小火车串联18个家庭农场,实现村庄景区化,村集体资产从30万增长到2个亿 。另一方面,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产品加工、电商等产业蓬勃发展。河北邢台枣农将滞销鲜枣加工成冻干枣片,每吨增值4000元;浙江丽水的“山耕”品牌通过社区团购,年销农产品超20亿元 。
市场变革,顺应消费升级新需求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农产品消费持续升级,高品质、健康化、多元化及个性化的消费趋势日益凸显。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口感、营养及文化特色有了更高追求,更倾向于食物的多元化与膳食的均衡性。
在粮食消费上,受工业消费拉动总体稳中略增,食用消费与饲用消费稳中有降。肉类消费中,猪肉消费小幅下降,禽肉消费持续增加,牛肉、羊肉消费逐步转强。蔬菜、水果消费继续小幅增长,奶类、水产品消费增长相对较快。为满足市场需求,农业生产正朝着绿色、优质、特色化方向发展,如广西横州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打造茉莉花区域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
未来,农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紧跟政策导向,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融合,顺应市场需求,才能在变革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