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因高温少雨导致多地缺水,部分地区水库蓄水量告急,水稻长势受影响,新米收成面临危机。而去年夏季的极端高温曾致大米歉收,引发价格上涨与囤米潮,如今新米价格走向仍不明朗,其背后有着复杂的产业与政策因素。
高温少雨致多地缺水,水稻收成面临危机
日本媒体27日报道,近期日本遭遇高温天气,降水量较往年同期大幅减少,多地严重缺水。日本近日遭遇“灾害级”酷暑,局地气温逼近40摄氏度。日本气象厅27日数据显示,当天全国900多处观测点中,193处测得35摄氏度以上的“酷暑天气”,气象厅和环境省向20个都道府县发布“中暑警报”。高温少雨持续,福井县、新潟县和长野县等地严重缺水,水稻长势受影响。福井县一名水稻种植户称,稻田已干燥开裂,稻叶发黄,米粒偏小,品质等级将下降,预计产量也会减少。新潟县上越市情况严重,当地一名水稻种植户表示,所种水稻大部分因缺水枯萎,不得不放弃培育,改为用作家畜饲料。上越市连日无降雨,当地一处主要水库蓄水量截至25日已降至16.3%,当地政府呼吁相关区域民众节水40%以上,并采取其他措施应对缺水。此外,宫城县、兵库县部分水库蓄水量也告急,有些甚至面临无水状况。
去年米价上涨与“米荒”的前车之鉴
去年夏季,受极端高温致大米歉收等因素影响,日本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去年8月,气象部门发布日本东部太平洋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增高的警示,引发民众囤米潮,日本一度出现“米荒”。
新米价格成谜,背后产业政策困境凸显
按日本媒体说法,酷暑天气对今年新米价格的影响令人担忧,现阶段新米价格走向尚不明朗。日本《日本时报》7月18日文章指出,在日本,稻米关乎粮食安全,是“第三条高压线”。但日本大米生产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大量稻农超65岁且缺乏接班人,农地规模小难支撑自动化与AI技术投资。政府长期设定大米价格、推行“减反政策”,但该系统缺乏应对气候变化弹性。过去日本依赖稻米储备稳定市场价格与农民收入,但当前政府力不从心。如今米价飞涨,首相石破茂任命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负责改革稻米体系,稻农问题由来已久,日本应鼓励整合农地、发展规模化经营,提供技术与财政支持,推动AI农业,加快育种研发培育耐高温品种。
以上文章由 AI 总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