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消息

在全球钢铁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025-08-26 170
核心提示:钢铁行业:乘变革东风,铸发展脊梁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与产业变革加速的当下,钢铁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一方面,新兴市场的崛起

钢铁行业:乘变革东风,铸发展脊梁

 

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与产业变革加速的当下,钢铁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一方面,新兴市场的崛起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双碳”目标和智能制造浪潮也为钢铁行业的绿色与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导致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全球钢铁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钢铁行业若想在全球钢铁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创新驱动应对外部变化,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绿色智能水平。

 

创新驱动,掌握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关乎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与竞争力。钢铁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共同攻克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等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先进电炉、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通用专用装备和零部件的技术瓶颈。太钢集团成功研发出厚度仅0.015毫米的“手撕钢”,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封锁,还实现了工业化量产,产品广泛应用于柔性屏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

 

同时,企业需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加快产品创新,开发出高强高韧、耐蚀耐磨、节能节材的高端钢材产品,满足新能源、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对高品质钢材的需求,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宝钢研发的热成型钢、超高强钢等产品,有效提升了汽车的轻量化水平和安全性能,成为众多车企的优质供应商。

 

优化结构,增强产业韧性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前提。钢铁行业要坚守总量控制原则,进一步完善基于效益、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的钢铁产量调控政策,杜绝新增钢铁产能 。坚决淘汰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工艺和设备,鼓励重点区域提高淘汰标准,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在产业布局上,引导钢铁冶炼项目向现有生产基地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区域布局,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需地区匹配水平。积极推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打造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市场结构,增强行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话语权。中国宝武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整合优质资源,产能规模跃居全球第一,在全球钢铁市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转型,践行低碳发展理念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钢铁行业的必由之路。钢铁企业要建立健全碳效对标体系,从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层面发力。在源头,积极探索氢基直接还原、富氢熔融还原等非高炉炼铁技术,研发源头生物质减碳技术;在过程中,推动现有高炉开展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低碳冶金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在末端,加强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同时,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一体化开发利用,加强与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的耦合发展,推动钢铁副产物如煤气、高炉矿渣、钢渣等的资源化利用。顺应社会废钢资源增加的趋势,有序发展电炉炼钢,提高电炉炼钢占比,降低碳排放。河钢集团构建了“钢铁 + 新能源”耦合发展模式,利用钢厂余热余压发电,为周边企业和居民供电供热,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利用高炉矿渣生产高性能建筑材料,实现了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成为行业绿色发展的典范。

 

智能升级,打造智慧钢铁新范式

 

数字化、智能化是钢铁行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流程数字孪生平台,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 。宝钢梅钢的“智慧高炉系统”融合大数据、AI与冶炼机理,实现了高炉关键指标提前1至3小时预测与反馈,在线运行准确率大于85% ,有效提升了高炉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率。

 

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在智能物流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原材料和产品的智能仓储、运输和配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加强智能化人才培养,为钢铁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持。沙钢集团通过智能化改造,打造了智能车间,实现了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和自动化控制,生产效率提高了30%,产品质量稳定性显著提升;引入智能物流系统,实现了原材料和产品的自动仓储和配送,物流成本降低了20%。

 

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合作。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要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加大创新投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科研机构要发挥技术优势,为钢铁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只有这样,钢铁行业才能在全球钢铁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助力我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展现更强的实力与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钢铁力量 。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