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钢转型:在减量提质与绿智革新中铸就强省之基
从唐山钢铁厂区的智能高炉平稳运转,到邯郸整合后的现代化钢企集群崛起,从56家环保绩效A级企业的绿色蝶变,到高端硅钢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河北钢铁正告别“规模扩张”的旧标签。作为钢铁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产业重镇,河北钢铁厂在产能压减与结构升级的双重考题下,以“绿色铸魂、技术攻坚、布局优化”的路径,书写着从“钢铁大省”到“钢铁强省”的转型答卷。
布局重构:从“分散粗放”到“集约高效”的蝶变
河北钢铁的转型,始于一场力度空前的产能“减法”与布局“优化”。通过兼并重组、退城搬迁、减量置换等组合拳,全省钢铁冶炼企业已从2011年的123家锐减至39家企业集团,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普钢100吨以下转炉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唐山作为钢铁重镇,累计退出炼钢产能3200万吨,粗钢产量较峰值下降28.3%,但行业利润率反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邯郸将35家钢企整合为9家,实现集约聚集发展。
空间布局的“沿铁临港”调整成效显著,唐山、邯郸两市产能占全省比重达80%,沿海临港和资源富集地产能占比超90%,原料通过皮带通廊直接入厂成为临港企业常态,物流效率与环保水平同步提升。产能集中度的持续攀升让行业活力焕发,河钢集团粗钢产量占全省比重升至19.5%,首钢迁钢、津西钢铁等企业产能超千万吨,CR10达68.5%,规模化经营为技术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攻坚:从“被动减排”到“主动创A”的跨越
绿色已成为河北钢铁最鲜明的底色,环保绩效创A行动推动行业实现“脱胎换骨”。作为全国首个启动钢铁企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的省份,河北出台8方面79项严苛标准,通过超低排放差别电价、信贷优惠、财政奖补等政策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累计向50家创A企业发放贷款1354亿元 。目前全省56家在产钢企实现环保绩效全面创A,数量居全国第一,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减排超30%,为全省工业减排贡献12%以上力量 。
低碳技术的突破让“绿钢”从概念走向现实。首钢京唐、邢台德龙、河钢张宣科技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运行良好,河钢集团正构建全产业链碳捕集应用体系;永洋特钢等企业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2024年全省橡塑企业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达1.2吉瓦,绿色能源替代加速落地 。全国碳市场扩围至钢铁行业后,河北针对性开展碳减排专项服务,指导48家长流程企业建立碳市场动态响应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倒逼低碳转型 。
技术升级:从“原料输出”到“材料引领”的突破
在产能“做减法”的同时,河北钢铁全力做好产品“做加法”“做乘法”,“金字塔”型产品结构基本形成。高温合金钢、高速工具钢等高端产品构成“塔尖”,优特钢产品形成坚实“塔身”,优势板材筑牢“塔底”,2024年高端钢材占比已提升至35.2%,较2020年增长近17个百分点。
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不断涌现:河钢集团保持国内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地位,高强汽车用钢填补国内空白;首钢迁钢无取向硅钢产量全国第一,其高端硅钢热处理项目投产后将年产35万吨高端产品;武安新兴铸管的离心球墨铸铁管规模全球第一,龙凤山铸业的超高纯铁技术国际领先,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数字化赋能让生产更精准高效,56家A级企业建成管控治一体化平台,钢铁大模型在4个工业化试点落地,智能制造能力评价地方标准填补全国空白 。
市场升级:从“低端出口”到“高端出海”的转型
河北钢铁的全球竞争力,正从“量的优势”转向“质的突破”。在“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出海主力,2025年前两个月对共建国家出口钢材38.5亿元,同比增长10.9%,与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额增速分别达24%、14.5% 。这种转型背后,是产品实力的支撑——邯钢实现汽车用钢“整车造”,普阳钢铁的高强韧防爆钢板填补国内空白,优质钢材通过国际认证进入全球高端供应链。
国内市场的“材料级”转型同步推进,钢铁企业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通过“供应商早期介入”模式,钢企与汽车、家电企业联合开展产品设计,提供定制开发、剪切配送等增值服务,年内已完成20家汽车家电企业对接。产业链的延伸让价值持续提升,2024年钢铁深加工产值达3850亿元,占钢铁总产值比重升至31.2%,汽车板、家电板等高端产品供不应求。
从整合重组的“阵痛”到环保创A的“蝶变”,从普通钢材到高端材料,河北钢铁厂的转型轨迹清晰可见。在绿色低碳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这片钢铁热土正以更集约、更绿色、更高端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铸就中国钢铁产业的“冀军”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