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消息

钢企破局:在供需重构与绿色转型中锚定高质量航向

   2025-10-23 200
核心提示:钢企破局:在供需重构与绿色转型中锚定高质量航向一边是钢铁行业指数的震荡调整与产能过剩的现实压力,一边是绿色低碳政策的密集

钢企破局:在供需重构与绿色转型中锚定高质量航向

 

一边是钢铁行业指数的震荡调整与产能过剩的现实压力,一边是绿色低碳政策的密集落地与高端市场的增量空间,2025年的中国钢材企业正站在转型突围的关键路口。从粗钢产量的结构性优化到出口市场的策略调整,从数字化车间的技术革新到超低排放的全面攻坚,行业正告别规模扩张的旧模式,以"结构升级、绿色铸基、全球提质"的路径穿越周期,重塑核心竞争力。

 

市场格局:供需博弈下的结构分化

 

国内市场正经历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深刻转变,供需格局呈现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从总量看,行业面临阶段性过剩压力,2025年粗钢产量预计达10.3亿吨,表观需求仅8.9亿吨,过剩规模约1亿吨,20%的钢厂陷入亏损,35%处于盈亏平衡线边缘。但需求端的结构差异为企业提供了突围窗口:房地产行业需求放缓的同时,制造业与新兴产业的需求支撑凸显,2020至2024年,钢筋、线材产量累计下降约1亿吨,而热轧卷板、电工钢产量分别累计增加9500万吨、570万吨,精准匹配了汽车、光伏等产业的发展需求 。

 

价格与库存的动态博弈成为市场常态。10月下旬,螺纹钢均价跌至3035元/吨,较上周下降120元,但区域市场已现企稳信号,山钢将济南螺纹钢指导价上调20元至3100元/吨,唐山东华建筑钢材出厂价同步上调10元,全国钢材库存由升转降,显示市场在观望中孕育修复动能。政策层面的积极信号同样值得关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与降准降息预期,为基建、制造业用钢需求释放提供了支撑,中期市场有望逐步回暖。

 

转型攻坚:绿色与智能双轮驱动

 

绿色低碳已从政策要求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行业进入"制度+技术"双轮驱动的转型深水区。《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将钢铁行业作为绿色改造重点,要求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企业纷纷加码绿色技术研发,绿电、绿氢冶金的产业化进程加速,短流程炼钢因低碳优势得到政策倾斜,部分地区已启动长流程炼钢向短流程转型的试点工作。碳市场建设同步推进,长流程企业按排放强度确定系数纳入交易,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升级降低碳成本。

 

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正在重构生产逻辑。《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落地实施后,AI+钢铁的融合应用全面铺开:头部企业建立高质量工业数据集与数据资源节点,通过行业大模型优化冶炼参数,使高炉利用系数提升3%以上;智能车间实现从原料入炉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自动化管控,唐山部分型钢企业通过生产调控优化产能配置,在平衡供需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这些技术革新不仅降低了单位产品能耗,更通过精准匹配需求减少了库存压力,为企业在下行周期中筑牢盈利防线。

 

全球布局:从"量增价跌"到"质优价稳"的转型

 

出口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战略调整。2024年我国钢材出口量达历史次高,折合粗钢出口量创历史新高,但"量增价跌"与贸易摩擦加剧的双重挑战凸显,美国对华加征畸高关税,越南、韩国等国反倾销调查频发,间接出口也因制造业贸易环境恶化面临压力 。在此背景下,"促高端、稳丝路、严监管"成为行业共识,出口结构持续优化:长材占比下降,板材占比提升,对欧美出口转向高端特种钢,对亚非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份额稳步扩大。

 

合规化与品牌化成为出海新支点。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门出台的出口优化服务政策,进一步规范了出口秩序,推动企业从低价竞争转向价值竞争。头部企业通过海外技术认证与本地化服务,逐步打破"低端输出"的刻板印象,电工钢、汽车用高强度钢板等高端产品进入国际主流供应链,在东南亚基建项目中,中国高强度螺纹钢凭借性价比优势占据近60%的市场份额。这种转型虽短期面临阵痛,但为长期构建全球品牌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从车间的智能高炉到海外的高端订单,从绿色冶炼的技术突破到市场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钢材企业的转型轨迹清晰可见。尽管仍面临产能过剩、贸易壁垒等挑战,但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行业正逐步摆脱周期依赖,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迈进,在全球钢铁产业格局中重塑中国力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