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取得诸多成果,但前行之路并非坦途,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重重挑战。
在政策法规层面,不同国家工程建设法律体系因历史、文化传统及国情不同存在巨大差异。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在工程建设领域立法有着显著区别,如菲律宾建设工程法律体系融合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特点,法律规范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对建筑业及工程服务业限制外资进入,要求外国企业在当地设立企业或与当地建筑企业组成联合体,部分国家还限定境内外企业股权占比、工程产值占比 。在项目资质许可上,沿线国家对外国企业承揽本国工程普遍规定资质或许可证制度,由政府部门审批发放 。在项目采购环节,需遵守招标投标法律或政府采购法律要求,不同采购方式程序不同,招标方式最为严格 。工程建设过程中,还要遵循当地劳动用工、环境保护、质量验收等法定要求 。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项目前期需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当地政策法规,确保项目全程合法合规推进,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可能导致项目受阻、面临处罚。
文化冲突也是一大难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工作习惯、沟通方式、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在工作习惯上,美国会议重效率与快速决策,议程严格;拉丁美洲时间安排灵活,迟到较常见,偏好集体决策 。纪录片《美国工厂》就真实展现了福耀玻璃美国工厂落成运营后面临的企业文化冲突,即便福耀尝试多种方法融合中美文化,冲突仍难以避免 。在沟通方式上,东南亚沟通含蓄以避免冲突;中东重人情,会议重心注重建立关系而非决策,议程灵活,会议共识的落实可能滞后 。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这些文化冲突,可能会影响项目团队协作效率,引发员工不满,甚至导致项目进度延误。
国际工程项目市场竞争更是异常激烈。企业不仅面临国内同业竞争,还要与日韩、欧美等国领先的大型国际承包商角逐 。从数据来看,2017年具备对外工程承包资格的企业超4500家,相比2001年多了3400家,近年来中国企业多家竞争一个国际工程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2023年印度尼西亚基建市场上,日本和中国承包商获得项目数量分别为35个和14个 。激烈的竞争使得项目获取难度加大,企业为中标可能不得不压低报价、接受苛刻合同条件,导致行业收益率下滑,项目风险增大 。同时,国际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革命及低碳理念发展,对承包商跨国经营与整合规划能力等综合竞争实力提出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压力 。
未来,中国企业需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在政策法规方面,组建专业法务团队,深入研究项目所在国法律,提前做好风险评估与应对预案,确保项目合法合规推进 。面对文化冲突,加强跨文化培训,提高员工文化适应能力,灵活运用竞争、合作、回避、妥协、服从等策略化解冲突 。在市场竞争中,加快业务模式转型升级,推进“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提升投资开发、项目融资、运营管理等核心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