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规模扩张旧时代: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全球进阶与价值重生
从海外工厂的轰鸣到智能设备的自主决策,从电动装备的普及到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中国工程机械设备企业已告别“规模扩张”的旧时代,迈入以“技术定义竞争力、全球构建生态圈、价值驱动增长”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全球产业变革与国内政策引导的双重催化下,中国工程机械正以全链条升级的姿态,重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
全球化:从“产品出海”到“生态扎根”的质跃
中国工程机械的全球化布局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贸易,形成“研发-生产-服务”深度本地化的生态体系,海外市场成为稳定增长的“压舱石”。2025年前三季度,工程机械出口额同比增长18.6%,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贡献了47%的份额,净出口总额达40398亿美元,出口金额同比增幅远超进口。头部企业纷纷加码海外基建,三一集团在全球建成15个制造工厂,海外人员本地化率接近70%,2024年海外业务贡献近半数营收与利润,产品在12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市场份额领先。
本地化创新与高端突破成为出海新标签。企业针对不同区域场景开展正向研发,在印尼、南非新建工厂实现“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服务”,成功突破欧美高端市场门槛。在智能摊铺机、电动装载机等细分领域,中国产品实现技术反超,性能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彻底改变“低端输出”的旧印象。零部件出口结构同步升级,从低端铸件转向高精度液压阀、智能控制器等高附加值产品,2025年出口总额预计达680亿元,同比增长12.4%。
技术革新:“数智+绿色”重构核心能力
智能化与绿色化的双重革命,推动工程机械设备从“机械工具”进化为“智能终端”。在智能化领域,AI技术深度渗透设备全生命周期,高精度控制系统普及率已达78%,通过算法优化作业路径使效率提升35%。三一重工在2025北京BICES展亮相的16台“电智设备”中,无人驾驶电动装载机可自动上料、自主作业,电动挖掘机支持4500次满充满放,适配各类极端工况;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工程机械设备正加速落地,预计2026年相关市场规模将突破450亿元。
电动化转型进入爆发期,形成多场景规模化应用格局。2024年电动装载机销量首次突破万台,电动搅拌车市场渗透率超50%,高空作业机械电动化率更是超过90%,2025年新能源动力系统整体渗透率已突破35%,在矿山、港口场景的应用占比提升至22%。技术突破持续赋能电动化升级,中科院在硫化物电解质领域的突破使国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20Wh/kg,循环寿命达2500次,预计2026年应用于工程车辆后,将带动设备更新需求增长15%。徐工等企业更明确战略目标,提出2030年新能源产品收入占比达35%,彰显转型决心。
产业链: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可控”的突破
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攻坚,彻底打破了海外企业的长期垄断,为整机升级奠定坚实基础。液压系统作为工程机械的“心脏”,国产化率较2023年提高9个百分点,恒立液压等企业的高端产品性能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2025年液压系统市场规模预计达1080亿元,成为最大细分领域。电控系统与传动系统同步突破,2025年电控类零配件市场规模预计达620亿元,较2023年增长超40%,传动类零部件市场规模将突破960亿元。
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加速形成。主机厂向上游延伸构建自主供应链,三一、徐工等企业推动零配件业务独立化运营,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形成核心产业集聚区,贡献全国72%以上的产量,中西部则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工信部2025年专项扶持资金达38亿元,地方对零配件企业研发投入给予最高30%的财政补助,推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8%。
从海外工厂的流水线到智能设备的自主决策界面,从电动装备的静音作业到核心部件的精密运转,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转型轨迹清晰可见。告别规模崇拜后,技术创新的深度、全球生态的广度、产业链的硬度,正共同构筑起中国工程机械的全球核心竞争力,使其在万亿级市场中实现从“大国重器”到“全球强者”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