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设备企业:在“三化革新”与全球竞合中重塑产业格局
2025年的中国工程机械设备产业正站在技术迭代与市场重构的双重风口,从国内基建的稳增长战场到全球工程的竞技舞台,企业以“全球化布局为翼、数智化转型为核、绿色化升级为基”,摆脱传统周期依赖,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航道。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核心技术自主、全球生态扎根、价值服务延伸”成为企业突围的鲜明路径。
全球化进阶:从“产品出海”到“生态扎根”的跨越
中国工程机械设备企业已从单一产品贸易转向全产业链全球化布局,海外市场成为稳定增长的“压舱石”。2024年中国工程机械出口额突破历史高点,占全球市场约35%,2025年前三季度出口额同比再增18.6%,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贡献了47%的份额。头部企业以“不出海,就出局”的决心加速全球布局,三一集团在全球建成15个制造工厂,海外人员本地化率接近70%,2024年海外业务贡献近一半营收与超半数利润,产品在12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市场份额领先 。
出海模式正经历质的升级,从“卖设备”到“建生态”转型成效显著。企业通过“1+5+N”全球协同研发体系,针对东南亚高温高湿、非洲复杂地质等场景开展正向产品开发,徐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在印尼、南非新建工厂,实现“本地研发、本地生产、本地服务” 。在2025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展上,千余家企业带来2万余项新技术,吸引50多个国家采购商签约,某企业单场签约金额达50亿元,印证中国装备的全球认可度。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已突破欧美高端市场门槛,在智能摊铺机等领域实现技术反超,改写全球竞争格局。
技术革新:“数智+绿色”重构核心竞争力
数智化与绿色化的双重革命正在重塑产业技术内核,推动设备从“机械工具”向“智能终端”进化。智能化方面,AI视觉识别、远程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三一、徐工的无人挖掘机、远程吊装系统已实现规模化落地,高精度控制系统普及率达78%,通过算法优化作业路径使效率提升35%。三一将数智化视为“生死攸关”的战略变革,以“灯塔工厂”为核心,构建“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能运营”全链条体系,其智能设备可通过数据挖掘实现预测性维护,故障率下降28% 。
绿色化转型进入爆发期,电动化设备成为市场新宠。2024年工程机械电动化比例约5%,2025年新能源动力系统渗透率已突破35%,高空作业机械电动化率超90%,电动搅拌车市场渗透率过半。徐工明确2030年新能源产品收入占比达35%的目标,电动挖机、桩机凭借“零排放、低噪音”优势,在矿山、港口场景应用占比升至22%。核心部件自主化成为技术升级的关键支撑,恒立液压等企业突破国外垄断,使液压系统国产化率较2023年提高9个百分点,既保障供应链安全,又优化整机毛利率。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更添新动能,能量密度达420Wh/kg的国产固态电池预计2026年应用于工程车辆,带动设备更新需求增长15%。
市场重构:从“周期依赖”到“价值深耕”
国内市场已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与服务优势实现集中度提升,徐工、三一、中联三家市场份额合计超70%,行业进入“品牌+服务+智能化”竞争新阶段。市场需求呈现结构性特征,城市更新、地下管廊及新能源配套基建成为核心驱动力,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对桩机、吊装设备的刚需支撑明显,2025年前三季度汽车起重机内销增长41%,履带式起重机增长67%。
企业正从“设备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服务增值成为新利润点。通过设备联网与数据服务,企业可提供耗材预警、远程运维等增值服务,三一的交易型风机能根据电价波动调节发电策略,提升项目收益率2%-2.5%。产业链协同进一步深化,头部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核心部件-整机制造-后市场服务”完整生态,中小企业则聚焦传感器等细分领域,构建“寡头引领+专精特新协同”的格局。《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印发更从政策层面护航转型,推动行业总产值2025年突破1.2万亿元,智能化设备占比超45%。
从海外工厂的轰鸣到智能设备的自主决策,从电动装备的普及到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中国工程机械设备企业已告别“规模扩张”的旧时代。面对全球竞争与技术变革的挑战,企业正以全球化布局拓展空间,以数智绿色技术构筑壁垒,在筑牢国内基建根基的同时,向全球智能装备巨头的目标稳步迈进。

